• UNIX网络编程卷2进程间通信第3版PDF电子书下载在线阅读|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UNIX网络编程第2卷进程间通信第2版是UNIX网络编程的经典之作!进程间通信(IPC)是几乎所有Uix程序性能的关键,了解IPC也是了解如何在不同主机之间开发网络应用的必要条件编辑推荐两卷本《UNIX网络编程》是已故著名UNIX网络专家W.RichardSteve的著作。第2卷侧重于如何让应用程序与其他机器上的应用程序对话。本书完全改写和扩充了1990年版《UNIX网络编程》的第3、18章。字数显示,现在的内容是第一版的5倍。良好的进程间通信(IPC)机制是提高UNIX程序性能的关键。本书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各种形式的进程间通信,包括消息传递、同步、共享内存和远程过程调用(RPC)。书中包含大量优化的源代码,帮助读者加深理解。这些源代码可以从本书网站下载。这本书是网络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公认的参考书,对网络编程初学者和网络专家都有好处。关于作者W。RichardSteve是国际知名的UNIX和网络专家,也是著名的技术作家。1951年2月5日出生于赞比亚,随父母返回美国。他高中时就读于弗吉尼亚州菲什伯恩军校,并于1973年获得密歇根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士学位。1975年至1982年,他在亚利桑那州图森的基特峰国家天文台担任计算机程序员。在业余时间,他喜欢作为兼职飞行教官飞行。在此期间,他分别于1978年和1982年在亚利桑那大学获得系统工程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然后,他前往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HealthSytemIteratioal担任计算机服务副总裁。1990年,他回到图森从事专业的技术写作和咨询工作。着有《TCP/IP详解》(三卷)、《UNIX环境高级编程》和《UNIX网络编程》(两卷)等多部经典著作。史蒂文斯于1999年9月1日去世,享年48岁。2000年,他被国际领先机构USENIX追授“终身成就奖”。书评“我做了十多年的专业程序员,每当我想要一个新的程序时,我总是参考这本书15Steve'15是我进入VolP和SoudCityCODEC网络编程领域的门户gt-C.T.范德德肯“在我做过的项目中,我不记得有多少次我尝试过这本书并拒绝了它作为一个例子......一个真正的UNIX系统程序员应该买它。f--大卫·夏普ltltltlt回下一下,这15卷老土了,深入港桥YUNIXY平台1的各种PCAPI,涵盖SytemV,涉及POSIX标准,不讨论IPC。各种管道的性能,FIFO,Poixi队列,r1.SuRPC,r1.SuRPC,我从来没有见过任何15个被如此广泛和深入地涵盖这个主题,更重要的是,它来自Qua的一个角色程-aigh“史蒂文斯是UNIX网络编程之神”,至少是我的上帝MatthewMacGio”与版本1的区别本书完全重写和扩展了1990年版UNIX网络编程的第3章和第18章。字数显示,现在的内容是第一版的5倍。新版本的主要变化总结如下。不仅讨论了“系统VIPC”的三种形式(消息队列、信号量和共享内存),还介绍了实现这些IPC的新Poix函数。(第1.7节更详细地介绍了Poix系列标准。)我认为使用PoixIPC功能是可行的方法,因为它们比SytemV对应物具有优势。讨论了用于同步的Poix函数:互斥体、条件变量和读写锁。它们可用于线程或进程同步,通常在访问共享内存时使用。本卷假定一个Poix线程环境(称为“Pthread”),并且许多示例都是使用多线程而不是多处理构建的。管道、FIFO和记录锁的讨论集中在它们的Poix定义上。本卷不仅介绍了IPC机制及其使用方法,还实现了Poix消息队列、读写锁和Poix信号量(两者都可以作为用户库实现),这些实现可以捆绑各种不同的特性(例如,Poix信号量的一种实现使用互斥锁、条件变量和内存映射1/O),它还突出了一些我们在应用程序中经常处理的问题(例如竞态条件、错误处理、内存泄漏和可变长度参数列表)。了解功能的实现通常有助于理解如何使用该功能。对RPC的讨论集中在Su的RPC包上。前面介绍了新的SolariGateAPI,它与RPC类似,但适用于单主机。这引入了许多在调用其他进程中的过程时需要考虑的特性,而不管网络细节如何。...

    2022-05-06 进程间通信条件变量 进程之间可以通过变量进行通信

  • 通信原理第六版pdf樊昌信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注:传播原理第6版df范长信《传播学原理》(第6版)一书的内容可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至第5章)介绍了通信的基础知识和模拟通信的原理。增加了第2章(肯定信号),以满足部分学校和专业的需要。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请下载阅读简介《传播原理(第6版)》的内容可以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第5章)介绍了通信的基础知识和模拟通信原理。增加了第2章(肯定信号),以满足部分学校和专业的需要,对于很多本科通信工程的教学,这一章可以完全跳过;可以根据需要复习第3章(随机信号)。第二部分(第6章至第10章)主要讨论数字通信、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和数字信号的接收原理。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数字调制和数字带通传输的内容非常丰富,一章描述太长,因此分为两章(第7章和第7章)8),第8章的内容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一部分,也可以完全跳过,不影响后面章节的理解。第三部分(第11-14章)讨论了数字通信中的编码和同步等技术,并简要介绍了背诵网络的概念。相关内容部分预览关于作者范长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通信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通信工程专家。北京人。他是《通信原理》的作者,也是《沃尔什函数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的合著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曹丽娜目录第一章介绍1.1通信的基本概念1.2通信系统的组成1.3通信系统分类及通信方式1.4信息及其测量1.5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1.6总结思考题锻炼第2章信心信号2.1通知信号的类型2.2了解信号的频域属性2.3确定信号的时域属性2.4总结思考题锻炼第3章随机过程3.1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3.2平稳随机过程3.3高斯随机过程3.4通过线性系统的平稳随机过程3.5窄带随机过程3.6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3.7高斯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3.8总结思考题锻炼第4章渠道4.1无线信道4.2有线频道4.3通道数学模型4.4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4.5通道中的噪声4.6通道容量4.7总结思考题锻炼参考文献第5章模拟调制系统5.1调幅原理(线性调制)5.2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性能5.3非线性调制原理(角度调制)5.4调频系统的抗噪性能5.5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5.6频分复用和调频立体声5.7总结思考题锻炼参考文献第六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6.1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6.2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6.3数字基本信号传输与码间干扰6.4无符号间串的基带传输特性6.5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性能6.6眼图6.7部分响应和时域均衡6.8总结思考题锻炼参考文献第7章数字带通传输系统第8章新型数字带通调制技术第9章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第10章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第11章错误控制编码第12章正交编码和伪随机序列第十三章同步原理第十四章通讯网络附录A巴塞瓦定理附录B误差函数值表附录C贝塞尔函数值表附录D公式(7.5-18)和公式(7.5-20)的推导附录E带通模拟信号采样定理证明附录F推导A律附录G公式(10.4-1)的计算附录H公式(10.5-7)推导附录I伽罗瓦场GF(2m)附录J英文缩写名词对照表附录K部分练习答案范长新《传播学原理》(第6版)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含考研题)本书是范长新主编的《传播原理》(第6版)的配套3D电子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梳理知识脉络,集中学科精华。本书各章的复习笔记梳理了该章的重点和难点,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授课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本书的知识精髓。(2)课后详解习题,巩固重点难点。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范长新主编的《传播学原理》(第6版)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总结。(3)选择真正的考研试题,培养解题思路。本书精选并分析了近年来一些著名大学的相关研究生考试题型。选题基本涵盖了各章的考点和难点。考生可据此了解试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检验其复习效果。本书提供电子书和印刷版,便于比较和查看。第一章介绍1.1复习笔记1、通讯系统概述沟通的目的是传达信息中包含的信息。信息是一种身体或精神状态的反映,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信息是消息中包含的有效负载。信号是信息的载体。消息承载在电信号的某个参数上。如果电信号的参数具有离散值,则称为数字信号;如果参数具有连续值,则称为模拟信号。1、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图1-1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点对点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如图1-1所示,各部分功能如下:(1)信息源(简称信息源)的作用是将各种报文转换成原始的电信号(基带信号),即完成非电-电转换。(2)发送设备的作用是匹配信源和信道,产生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变换方法有很多,如调制、放大、滤波、编码等。(3)信道是指传输信号的信道,分为有线和无线两大类。信道不仅为信号提供通路,而且对信号造成损耗和干扰。(4)噪声源是信道中噪声和分散在通信系统其他部分的噪声的集中表示。(5)接收设备的作用是对信号进行放大和逆变换(如解码、解调等),其目的是从损坏的接收信号中正确地恢复原始电信号。(6)ik是消息的目的地,其作用与ource相反,即把原来的信号恢复到对应的消息,比如eaker。2、模拟通信系统模型模拟通信系统是利用模拟信号传输信息的通信系统,其模型如图1-2所示。该系统包含两个重要的转换:(1)消息?基带信号,完成这个变换和逆变换的设备是源端和接收端;(2)基带信号?调制信号,完成这种变换和逆变换的器件通常是调制器和解调器。调制信号称为调制信号,它应具有两个基本特征:①有信息;②适合在通道内传输。图1-2模拟通信系统模型3、数字通信系统模型数字通信系统是利用数字信号传递信息的通信系统,如图1-3所示。图1-3数字通信系统模型(1)源和汇:模拟或数字。(2)源码编解码信源编码有两个基本作用:①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即通过一些数据压缩技术尽量减少符号数量,降低符号率;②完成模数(A/D)转换。源解码是源编码的逆过程。(3)信道编解码:信道编码器按照一定的规则在传输的信息符号中加入保护成分(监督元素),形成所谓的“抗干扰编码”;接收端的信道解码器按相应的规则进行解码,发现或纠正错误,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4)加密和解密:加密是为了提高传输信息的安全性。在传输重要信息时,将明文按照一定的加密算法,即密钥进行加密,使其成为密文,然后发送出去。收到后,密钥被解密以恢复原始信息。(5)数字调制解调:数字调制是将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移动到高频上,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带通信号。数字解调是调制的逆过程。(6)同步:同步就是使收发器两端的信号在时间上保持同步。根据同步功能的不同,分为载波同步、比特同步、组(帧)同步和网络同步。注意:图1-3是一个数字通信系统的通用模型。实际的数字通信系统不一定包括图中的所有链路。例如,在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中(详见第6章),不需要调制和解调。调图1-3中没有显示一些链接,因为它们分散在各处,例如同步。此外,模拟信号经过数字编码后可以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传输。4、数字通信的优缺点(1)优点①抗干扰能力强,噪音不积聚。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传输的是具有离散值的数字波形。接收端的目标不是准确还原发射的波形,而是从受噪声干扰的信号中判断发送端发送的是哪个波形;②传输错误是可控的。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信道编码技术可用于检测和纠正错误,降低误码率,提高传输质​​量;③利用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可以方便地对数字信息进行处理、转换和存储。这种数字处理的灵活性意味着可以整合和传输来自不同来源的信号;④通讯设备易于集成化、小型化、轻量化;⑤易于加密处理,保密性好。(2)缺点①占用较大的传输带宽;②对同步要求高;系统设备复杂。2、通信系统和通信方式的分类1、通信系统的分类通信系统的类别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如表1-1所示。表1-1通信系统分类2、沟通方式通信方式是指通信双方(或多方)之间的工作方式,其常见分类如表1-2所示。表1-2通讯方式分类(1)单工通信:指消息只能单向传输的工作模式。广播、遥测、遥控、无线寻呼等是单工通信方法的示例。(2)半双工通信:指通信双方可以收发报文,但不能同时收发的工作模式。例如,对于使用相同载频的普通对讲机,查询和检索都是半双工的通信方式。(3)全双工通信:指通信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消息的工作模式。例如电话通信、计算机之间的高速数据通信。(4)并行传输:表示信息的数字信号符号序列在两个或多个并行通道上以分组的方式同时传输。(5)串行传输:数字信号符号序列在一个信道上以串行方式逐个符号地传输。...

    2022-05-06 随机过程高斯白噪声定义计算 高斯白噪声是随机过程吗

  • 《现代通信网络技术丛书 蜂窝物联网 从大规模商业部署到5G关键应用 原书第2版》(瑞典)奥洛夫·利贝格,莫滕·桑德伯格,(美)王怡彬,(瑞典)约翰·伯格曼,约阿希姆·萨克斯作;齐志强,王春萌,党彦平,陈昭华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现代通信网络技术丛书蜂窝物联网从大规模商业部署到5G关键应用原书第2版》【作者】(瑞典)奥洛夫·利贝格,莫滕·桑德伯格,(美)王怡彬,(瑞典)约翰·伯格曼,约阿希姆·萨克斯作;齐志强,王春萌,党彦平,陈昭华译【丛书名】现代通信网络技术丛书【页数】458【出版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04【ISBN号】978-7-111-67723-9【分类】物联网-研究【参考文献】(瑞典)奥洛夫·利贝格,莫滕·桑德伯格,(美)王怡彬,(瑞典)约翰·伯格曼,约阿希姆·萨克斯作;齐志强,王春萌,党彦平,陈昭华译.现代通信网络技术丛书蜂窝物联网从大规模商业部署到5G关键应用原书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04.图书封面:通信网络技术丛书蜂窝物联网从大规模商业部署到5G关键应用原书第2版》内容提要:本书展示了3GPP标准组织和MFA联盟为开发蜂窝物联网系统所做的工作,同时展示了作者超越技术标准的洞察力,是无线领域中工程师和决策者的必备选择。本书内容包括:·连接数十亿超低复杂度设备的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MTC)用例。连接控制系统并提供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系统的关键机器类通信(cMTC)用例。·基于2G、4G和5G的授权和非授权频段技术,以及如何设计这些技术来定义蜂窝物联网。·EC-GSM-IoT、LTE-M、NB-IoT、LTEURLLC和NRURLLC,以及这些蜂窝物联网技术如何支持mMTC和cMTC用例。·为物联网提供无线连接性的总体竞争环境,其中包括在非授权频段上颇具前景的技术。·5G性能需求和如何通过蜂窝物联网技术来满足这些需求,以及不同技术性能的比较。在技术之外,读者将会学到:·与mMTC和cMTC用例相关的需求和性能目标。·部署选项和每种新技术的预期性能。·非授权频段运营规定及其如何影响系统设计和性能。本版更新:·3GPPReleae15中引入的最新LTE-M和NB-IoT特性。·3GPPReleae15中规定的基于URLLC的LTE和NR的关键通信。·3GPPReleae15中规定的用于支持无人机通信的LTE增强特性。·MFA中规定的用于非授权频段的LTE-M和NB-IoT。·包括工业物联网和无人机通信在内的未来展望。《现代通信网络技术丛书蜂窝物联网从大规模商业部署到5G关键应用原书第2版》内容试读第1章物联网摘要本章对全书的整体内容进行了介绍,其中包含对MTC和cMTC用例的介绍,这两类用例涵盖了大量的应用案例。在涉及这些应用案例的讨论中,本章主要考虑了与MTC和cMTC相关的服务需求,例如可达性和可靠性。另外,基于3GPP定义的EC-GSM-IoT、NBIoT、LTE-M和URLLC等技术,本章还介绍了蜂窝物联网的概念。本章最后则对3GPP相关技术进行了展望,并对在非授权频谱中提供物联网连接性的一系列解决方案进行了讨论。1.1简介作为整个社会(工业、消费者及公共部门)技术性转型的一部分,物联网已经成为硬件进程管理中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推动力,在提供了卓越洞察力的同时也允许有更多高效的管理进程。物联网技术使得人类可以将电子设备嵌人真实世界的物体中并创造出智能对象,通过感知或者动作与真实世界进行交互,并构建一个包含智能对象、应用程序以及服务器的网络。图1.1描述了一个物联网系统。图的左侧是硬件设备,例如机器、照明设备和电表等。图的右侧则是与真实世界进行交互的应用程序。其中应用程序有很多种。例如硬件设备为监控城市街道车流的传感器,而应用程序则可以在交通控制中心监控整个城市的车流状况。如果硬件设备包含可由执行器激活的交通信号灯,则应用程序可基于观测到的车流状况来控制单个交通信号灯的红绿变化周期。这里展示一个数字化转型的简单例子:一个由具有固定配置的信号灯组成的交通基础设施转变为一个智能交通系统,从而可以基于收集到的系统状态信息来做出智能决策并执行。这些应用程序运行在数字域上,其中包含基于模型(例如街道地图)而创建的真实系统(例如城市中的街道),该系统的状态会根据交通传感器捕获的信息进行更新。交通基础设施(交通信号灯)的管理和配置在交通控制中心进行,随后决策将通过调整信号灯变色周期的方式反馈到真实世界。2第1章对直实世界真实世界对象数字化转型对象的数字操作动作硬件设备物联网设备感知网络物联网平台应用程序动作硬件设备物联网设备感知物联网系统图1.1提供连接性和服务的物联网系统以及真实世界的数字表示物联网系统正是上述服务得以实现的推动者。物联网设备与硬件设备相连,并通过传感器和执行器与真实世界进行交互。物联网系统则将这些设备与应用程序相连,使得应用程序能够通过执行器来控制与物联网设备相连的硬件设备。物联网平台可以提供常用功能,例如设备识别和寻址、安全功能以及物联网设备管理。作为本书的关注点,物联网的连接性则为许多不同种类的服务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平台,如图1.2所示。动作物联网服务1硬件设备物联网设备感知应用程序动作硬件设备物联网设备感知网络物联网平台动作物联网服务2硬件设备物联网设备感知应用程序动作硬件设备物联网设备感知图1.2物联网系统作为平台启用多种服务1.2物联网通信技术在过去的20年中,大量通信技术的涌现对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物联网3是将设备与应用程序连接起来的机器对机器(Machie-To-Machie,M2M)通信解决方案。大多数M2M通信解决方案的创建都是以目标为导向,其设计目的是满足某个特定的应用程序和通信需求,例如为照明远程控制、婴儿监控以及各种电器提供连接。对于这些系统,整个通信栈的设计均基于单一目的。广义而言,即便在一个环境中存在大量处于连接状态的设备和对象,该系统仍基于M2M技术孤岛,通常不存在端到端IP连接且没有专属网络协议。图1.3左半部分描述的正是此类系统,这与图1.3右半部分展示的物联网愿景并不相同。在该愿景中,电子设备和智能对象基于通用和可互操作的IP连接框架相互连接,在最大限度上推动了物联网发展。图1.3从M2M孤岛演进到物联网1.2.1蜂窝物联网近年来,3GPP对其蜂窝技术不断演进,旨在服务于各种各样的物联网用例。第二三、四代蜂窝通信系统已经为物联网提供了早期连接能力,但是3GPP自从Releae13以来就意在提供蜂窝物联网连接能力。蜂窝网络的3GPP规范正在尝试处理新兴蜂窝物联网用例的需求,只为确保技术标准的演进能够满足未来市场需求。很明显物联网用例的范围不能被局限于一系列蜂窝物联网需求。在5G蜂窝系统的标准化进程中,三个需求类型被定义为亟须解决(见图l.4)。其中的两个需求聚焦于机器类通信(Machie-TyeCommuicatio,MTC),实质上是为了解决物联网问题。MTC被定义为处理大量简单设备之间的通信问题,其数据传输量小且不频繁。假定MTC设备能够大规模部署,因此对于连接大量设备的可扩展性必不可少,而且不管设备在何处,系统必须支持通过网络来与其取得联络。部署的普遍性与限制部署及运营成本的需求联合起来,要求超低复杂度的物联网设备必须支持多年运行且无须更换电池。mMTC用例包括计量和监测的公共事业设备、编队管理、汽车行业的远程信息处理和传感器共享,或者制造业的仓储管理、资产追踪和物流管理。3GPP指定EC-GSM-IoT、NB-IoT和LTE-M技术用于支持MTC。这些解决方案将在附录A、附录B第3~6章进行详细介绍。6第1章蓝牙、Wi-Fi以及其他相关技术,如低能耗蓝牙、ZigBee和Wi-FiHalow,通常都工作在ISM频段,以提供至少与蜂窝技术相关的短距离通信。蓝牙是一种无线个人局域网(WirelePeroalAreaNetwork,WPAN)技术,而Wi-Fi则可以在无线局域网(WireleLocalAreaNetwork,WLAN)中提供移动性支持。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低功率广域网(Low-PowerWide-.AreaNetwork,LPWAN)技术,其设计目的是满足与ISM频段相关的规定与需求。但不同于无线个人局域网和无线局域网的是,这些技术提供的是远距离连接性支持,因而可以为WPAN和WLAN系统无法保证有效覆盖的无线设备提供服务。附录C对最重要的非授权频谱规章进行了回顾,并介绍一些流行且有前景的非授权频谱技术。附录D则描述MFA指定的基于3GPP的物联网系统。MFA是一个标准化组织,负责研发在非授权频谱和共享频谱上工作的无线技术。MFA以3GPP技术为基准,并增加了在非授权频谱上工作所需的改动。1.3本书概述全书内容共分为14章。第2章介绍3GPP和MFA标准化组织,以及3GPP为支持物联网而在2G、3G以及4G方面所做的早期工作,最后则对3GPP在5G技术方面的最新工作进行介绍。附录A、附录B和第3~6章完全专注于3GPP为支持mMTC所做的工作。其中附录A和第3、5章描述EC-GSM-IoT、LTE-M和NB-IoT的物理层设计以及高层和低层过程。附录B和第4、6章则详细评估这三种技术的性能。对于LTE-M和NB-IoT,性能评估结果表明,系统在所有方面均满足了3GPP和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组(IteratioalTelecommuicatioUioRadiocommuicatioector,ITU-R)定义的5G对于mMTC服务的需求。第7~10章对LTE和NRURLLC的设计细节和性能进行介绍,其中性能评估部分在可靠性和时延方面对评估结果和5G认可的cMTC性能需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LTE和NR在可靠性和时延方面均满足ITU-R规定的与cMTC相关的5G需求。在设计方面,NR比LTE更为灵活,并且能提供更好的性能。第11章讨论3GPPReleae15为支持无人机通信而引入的LTE性能增强部分,并描述LTE如何有效支持无人机系统所需的可靠指令控制通信。附录C和附录D将注意力从与3GPP相关的授权频谱转移到非授权频谱。附录C描述广为流行的短距和长距无线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在非授权频谱上提供物联网连接服务。附录D展示MFA为在非授权频谱上应用LTE-M和NB-IoT技术所做的工作。本书中,我们将这些技术称为LTE-M-U和NB-IoT-U,其中U表示非授权。第12章对之前章节和附录中的技术描述和性能评估进行总结,并对如何选择满足mMTC和cMTC需求的物联网系统进行深入分析。该指导意见正是基于本书中各系统的···试读结束···...

    2022-05-04 物联网 epc 物联网工程就业方向及前景

  • 通信电子系统实用抗干扰技术及其应用》黄乘顺,张应华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通信电子系统实用抗干扰技术及其应用》【作者】黄乘顺,张应华作【页数】200【出版社】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21.04【ISBN号】978-7-5221-1317-3【价格】69.00【参考文献】黄乘顺,张应华作.通信电子系统实用抗干扰技术及其应用.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21.04.图书封面:通信电子系统实用抗干扰技术及其应用》内容提要:通信抗干扰是复杂电磁环境下无线通信生存能力的核心问题。为了提高通信系统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对抗各种形式的干扰,人们采用了各种通信抗干扰技术,保护通信系统在干扰环境下能准确、实时、不间断地传输信息。本书以通信电子系统的防干扰研究为主线,对扩展频谱通信系统、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跳频通信系统、典型通信装备的抗干扰原理进行探讨,并分析了通信电子战技术、抗干扰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本书内容新颖、实用,既可以作为电子工程、电气工程、无线电和通信工程、仪器和测试等专业的参考书,也适可供从事电子系统及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阅读参考。《通信电子系统实用抗干扰技术及其应用》内容试读第1章通信系统抗千扰技术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无论军事领域还是民用领域,电磁空间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民用领域,电子通信产品的干扰抑制比、系统的稳定性、信噪比、频谱效率、电磁兼容性等性能是技术开发人员重点研究的技术指标。目前,5G移动通信技术有多项关键技术,如大规模天线(MIM0)技术,可减少上行和下行发射功率,使用户间信道正交,提高干扰抑制增益,消除干扰和噪声。超密集网络(UDN)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异构网络中引入超大规模低功率节点实现热点增强,消除盲点,改善网络覆盖。但随着小区密度的增加,小区间的干扰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干扰是制约UDN性能最主要的因素。在军事上,电磁战场已成为继陆、海、空、天战场后的第五维战场。所以,对通信电子系统干扰与抗干扰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电子信息是高新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现代军事通信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领域。无线电抗干扰通信又是现代军事通信、民用通信的支柱。现代通信电子战的首要目标是干扰敌方的通信指挥系统,通信系统是否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是能否取得电子战胜利的首要条件。无线电通信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是现代通信的主要手段。在特定的环境中,它是唯一的手段,如空军、海军、装甲兵等部队的通信,超远程的移动通信,追击战、登陆战等情况下的作战通信。在千变万化的战争中,可以说时间就是生命,谁能争取时间,谁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由于无线电通信在某些时候是唯一的手段,因此各国对无线电通信的窃听、干扰等技术都竞相投入了可观的力量进行研究。在战时,无线电通信对抗已成为一项重要而无形的电子斗争。和平时期的军事通信特别是无线电通信因划分了频段,合理利用了频率资源及规划组网,和民用通信应该“和平共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经常会出现民用移动通信对其他通信造成干扰的情况,特别是对地空通信指挥、民。1。■通信电子系统实用抗干扰技术及其应用航调度通信等造成严重干扰,影响正常的训练和飞行。因此,加强军事通信系统抗干扰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在电磁环境日趋复杂的条件下,民用通信特别是现代移动通信本身的抗干扰能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1.1通信系统概述1.1.1通信系统的组成1.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对于基本的点对点通信系统,可以用图1-1所示的一般模型来描述。信源发送设备信道接收设备受信者发送端噪声源接收端图1-1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信源的作用是将消息转换成随时间变化的原始电信号,原始电信号通常又称基带信号。常用的信源有电话机的话筒、摄像机、传真机和计算机等。发送设备的基本功能是将信源和信道匹配起来,即将信源产生的原始电信号变换为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形式。发送设备一般由调制器、滤波器和放大器等单元组成。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发送设备还包含加密器和编码器等。信道是信号传输的通道,可以是有线的,也可以是无线的。比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等是有线信道,中长波、短波、微波中继及卫星中继等是无线信道。噪声源是信道中所有噪声以及分散在通信系统中其他各处噪声的集合」噪声主要来源于热噪声、外部的干扰(如雷电干扰、宇宙辐射、邻近通信系统的干扰等),以及由于信道特性不理想使信号失真而产生的干扰。为了方便分析,通常将各种噪声抽象为一个噪声源并集中在信道上加入。接收设备的基本功能是完成发送设备的反变换,如解调、解密、译码等。接收设备的主要任务是从接收到的带有干扰的信号中正确恢复出相应的原始电信号。·2·第1章通信系统抗干扰技术概述☐受信者又称信宿,其作用是将接收设备复原的原始电信号转换成相应的消息。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反映了通信系统的共性。2.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系统模型为了实现消息的传递,通信系统先要将消息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以下简称“信号”)。通常这些信号是以它的某个参量(如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来表示消息的。按照信号参量取值方式的不同,信号可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根据通信系统所传输的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可以相应地把通信系统分成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下面分别对这两种系统加以介绍。(1)模拟通信系统模型若通信系统中传输的信号是模拟信号,则称该系统为模拟通信系统。模拟通信系统的模型如图1-2所示。信源调制器信道解调器受信者噪声源图1-2模拟通信系统模型在发送端,信源将消息转换成模拟基带信号(原始电信号)。基带信号通常具有很低的频谱分量,如语音信号为300~3400Hz,图像信号为0~6MHz,一般不宜直接传输,因此常常需要对基带信号进行转换,由调制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适合信道传输的已调信号。已调信号常被称为频带信号,其频谱具有带通形式且中心频率远离零频,适合在信道中传输。在接收端,解调器对接收到的频带信号进行解调,复原出原基带信号,再由受信者将其转换成消息。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通信系统中,信号的发送和接收还应包括滤波、放大、天线辐射、控制等过程,这些都简化到了调制器和解调器装置中。(2)数字通信系统模型若通信系统中传输的信号是数字信号,则称该系统为数字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的模型如图1-3所示。·3·第1章通信系统抗干扰技术概述口①抗噪声性能好。数字信号携带消息的参量只取有限个值,如二进制数字信号就只有“1”码和“0”码两种状态。若发送端发送“1”码对应电压值A(V)、“0”码对应电压值0(V),信号经过信道传输后,则叠加噪声的影响会导致波形出现失真。当接收端对接收信号进行抽样判决时,只要在抽样时刻噪声的影响不足以导致信号取值超过判决门限(这里为A/2),则接收端仍可以正确地再生“1”“0”码的波形,完全消除噪声的影响。模拟信号携带消息的参量则是连续取值的,一旦叠加上噪声,即使噪声很小,其影响也无法消除。②接力通信时无噪声积累。在接力通信系统中,模拟信号每经过一个中继站都有噪声积累,通信质量逐渐下降;数字信号每经过一个中继站都会再生一次原始信号,只要噪声的影响不使判决出错,就没有噪声积累。③差错可控。数字通信中可以采用纠错编码等技术,使信号传输出错的概率降低。④保密性强。数字通信易于进行加密处理,保密性强。⑤数字信号便于处理、储存、交换及与计算机等设备连接,可以使语音、图像、文字、数据等多种业务变换成统一的数字信号并在同一个网络中进行传输、交换和处理。⑥易于集成化,从而使通信设备微型化。数字通信的主要缺点是占用频带较宽。一般而言,数字通信的许多优点都是用比模拟通信占用更宽的系统频带换来的。以电话系统为例,一路模拟电话信号通常只占用4kHz左右的带宽,一路传输质量相同的数字电话信号则可能占用20~60kHz的带宽,因此数字通信的频带利用率不高。比如,公众业务电话网(PSTN)中采用的是PCM编码,每路话音信号编码后的信息速率为64kit/,相应的传输带宽约为64kHz。在系统传输带宽紧张的情况下,数字通信的这一缺点显得尤为突出。此外,由于数字通信对同步的要求较高,在通信中要求发送端和接收端保持严格同步,因此数字通信系统的设备一般比模拟通信系统复杂。1.1.2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1.通信系统的分类下面介绍几种较常见的分类方法。(1)按传输介质分类按传输介质的不同,通信系统可分为有线和无线两大类,如图1-4所示。·5■通信电子系统实用抗干扰技术及其应用有线通信系统,是用导线作为媒质来完成通信的,如架空明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是依靠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来完成通信的,如微波中继传播、卫星中继传播等图1-4通信系统按传输介质分类(2)按信号的特征分类按照通信系统中传输的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通信系统可分为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凡信号参量的取值是连续的或取无穷多个值的,且直接与消息相对应的信号称为模拟信号。模拟信号也称连续信号,如图1-5(a)所示,是指信号的某一参量可以连续变化,如图1-5()所示的抽样信号。凡信号参量只能取有限个值,并且常常不直接与消息相对应的信号称为数字信号,也称离散信号,其二进制波形如图1-6(a)所示。这里的离散指信号的某一参量是离散变化的,而不一定是在时间上离散变化,如图1-6()所示的2PSK信号。4f0AfT)PAM信号0(a)连续信号()抽样信号图1-5模拟信号波形◆fD数字信息001110011001101110012PSK波形1A△△MAA0(a)二进制波形()2PSK波形图1-6数字信号波形·6····试读结束···...

    2022-05-04 电子系统故障检查的基本原则包括 电子系统设计

  • 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数字图像处理第三版PDF电子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国外电子与通信系列教材:数字图像处理除保留前几版大部分内容外,根据读者反馈,作者对本书进行了全面修订,纳入近年来的数字图像处理。图像处理方面的重要进步,添加了数百张新图像、数十张新图表和数百个新练习编辑推荐适合读者:本书的读者主要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物理学、大学教师和化学、医学、遥感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和工程技术人员。1。添加了关于精确直方图匹配、小波、图像变换、有限差分、k-mea聚类、超像素、图形切割和斜率编码的内容。2。扩展了骨架、中轴和距离变换的描述,增加了紧实度、圆度和偏心度等描述符。3。添加了Harri-Stehe角点检测器和最大稳定极值区域内容。4。重写了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的内容,全面介绍了全连接的深度神经网络,增加了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内容。5。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可从本书配套网站下载的支持包。6。添加了数百个图像、数十个新图表和数百个新练习。简介在数字图像处理领域,本书作为主要教材已有40多年的历史。第四版是作者在前三版的基础上修订的,是前三版的发展和延续。除保留了前几版的大部分内容外,根据读者的反馈,作者对本书进行了全面修改,融入了近年来数字图像处理领域的重要进展,新增了数百幅图像和数十幅新图像。图表和数百个新练习。全书共12章,即导论、数字图像基础、灰度变换与空间滤波、频域滤波、图像恢复与重建、小波变换及其他图像变换、彩色图像处理、图像压缩与水印、形态图像处理、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图像模式分类。本书的读者主要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物理、化学、医学、遥感等领域等高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关于作者RafaelC.Gozalez:1965年获得迈阿密大学电气工程学士学位;1967年获得佛罗里达大学盖恩斯维尔分校电气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1970年。1970年,他加入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UTK)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1973年晋升副教授,1978年晋升教授,1984年获“杰出贡献教授”称号。1994年至1997年任系主任,现为UTK名誉教授。阮秋琪: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制图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北京制图学会理事,中国制图学会铁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IEEE北京分会理事长、IET北京分会理事长、会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理事,中国电子教育学会理事,信号处理副理事长学会,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三届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第四版的新内容第1章:更新了一些图形并重写了一些文本以反映后续章节的变化。第2章:为了清晰起见,重写了许多部分和示例,并添加了14个新练习。第3章:重写空间滤波的基本概念,包括对可分离滤波器内核的讨论,涵盖低通高斯内核的属性,扩展高通、带阻和带通滤波器,包括There有许多新的例子说明了它们的用途。除了文本修订(包括6个新示例)外,本章还增加了59个新图像、2个新线条图和15个新练习。第4章:对本章中的几个部分进行了修订,以提高演示的清晰度。已用35个新图像和4个新线条图替换过时的图表,并添加了21个新练习。第5章:对本章的修改仅限于澄清和更正一些符号。添加了6个新图像和14个新练习。第6章:澄清了几个部分,扩展了CMY和CMYK颜色模型的描述,添加了2个新图像。第7章:这是一个新的章节,涵盖了小波、几个新的变换以及散布在本书中的许多图像变换。本章的重点是从统一的角度介绍这些转换。添加了24个新图像、20个新图表和25个新练习。第8章:大量澄清和较小的演示改进。第9章:重写了几个部分,包括重新绘制了几幅线条图并添加了18个新练习。第10章:为了清晰起见,重写了几个部分,添加了诸如有限差分、k-mea聚类、超像素和图形切割等新主题,并使用4个新示例来说明这些新主题。添加了29个新图像、3个新线条图和6个新练习。第11章:本章更新了许多主题,首先详细介绍了特征类型的分类及其应用。除了提高表达的清晰度外,还增加了斜率变化编码的内容,扩展了骨架、中轴和距离变换的描述,并增加了几个新的基本描述符,如紧实度、圆度和怪癖。.新内容包括Harri-Stehe角点检测器和最大稳定极值区域的表示。本章的一个主要补充是对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的全面讨论。添加了65个新图像、15个新线条图和12个新练习。第12章:本章对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进行了重大修订和重写。全面介绍全连接深度神经网络,从基本原理推导出反向传播方程。反向传播方程首先用“传统”标量项表示,然后推广到非常适合实现深度神经网络的矩阵方程。通过与贝叶斯分类器的对比,验证了全连接网络的有效性。从调查结果来看,本书中最应该包含的主题之一是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因此在介绍深度全连接网络之后增加了一个关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新章节。也就是说,我们推导出卷积网络的反向传播方程,说明它们与“传统”反向传播方程的区别。然后用简单的图像说明卷积网络的应用,并将其应用于由数字和自然场景组成的大型图像数据库。添加了23个新图像、28个新线条图、12个新练习。...

    2022-04-16 深度神经网络图像处理与应用 深度神经网络图像识别原理

  • 2021版一级建造师通信与广电工程管理与实务电子版高清无水印可复制版|百度网盘下载

    小编点评:支持检索和复制的高清无水印版2021年5月首版2021年全国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用书《通信与广播电视工程管理与实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免费下载网站2021首建通信与广播电视教材df文件,高清无水印,支持检索和复制。简介本书以2018年新修订的《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大纲》为基础。阐述了通信与广播电视工程管理应具备的相关知识点,包括通信与广播电视工程技术、通信与广播电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通信与广播电视工程项目建设相关法规和标准等。.首建通信与广播电视工程管理与实践2021课本图片预览目录目录通信和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知识通讯网络光传输系统微波和卫星传输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通讯电源系统光(电)缆的特性及应用广播系统广电中心关键技术广电传输监控系统通信与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技术机房及天馈线安装传输系统和核心网测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测试与优化通信电力工程施工技术通信线路工程施工技术通信管道工程施工技术广电专业工程建设技术通信和广播电视项目的建设管理-通信和广播电视项目的项目管理通信和广播电视项目的施工准备通信和广播电视项目建设进度控制通信和广电项目建设成本控制通信和广播电视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通信与广播电视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通信及广电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通信和广播电视项目的合同管理通信与广播电视行业管理通信工程施工程序2021年第一次建设通信与广播电视教材变更1。新教材变化3%左右,基本不影响主要知识点2。专业技术基本不变3。没有删除章节,没有添加新章节具体变化如下:2021年第一次建筑考试时间及分数分布2021年第一次建造师考试将于2021年9月11日至12日举行,报名时间预计为2021年7月,一级建造师报考人员请登录中国人事考试网在规定时间网上报名。2021年第一次建筑考试时间一个测试科目和问题类型分数分布易建《工程经济学》分数:60道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分;20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总分100分。易建“项目管理”成绩:70道选择题,每题1分,共70分;30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总分130分。一键《规则及相关知识》题型得分:70道选择题,每题1分,共70分,30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总分130分。易建《专业工程管理与实践》得分:20道选择题、10道选择题、5道综合分析题(例)。其中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案例题前三题每题20分,后两题每题30分问题,共120分。总分160分。...

    2022-04-16 工程管理类试题 工程项目管理选择题

  • VisualC++串口通信技术详解第2版pdf免费版高清完整版

    VisualC++串口通信技术详解第2版pdf免费版高清完整版

    编辑点评:技术全面的ViualC++参考书籍从各个方面详细介绍了ViualC++技术的一款串口通信技术参考类书籍,ViualC++串口通信技术详解第2版df免费版是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李景峰,潘恒,杨丽娜等编著的一个版本,完整的介绍的相关的技术内容,还有全面的代码信息。图片预览内容简介《ViualC++串口通信技术详解(第2版)》介绍如何利用ViualC++集成开发环境进行串口通信程序开发的前沿实用技术。书中精选来自工程实践的应用范例,主要涵盖串口通信的理论基础、ViualC++集成开发环境简介、MSComm控件串口编程、WidowAPI串口编程、TAPI串口编程、串口实现双机互连、串口调试精灵、串口控制Modem设备、计算机和单片机的串口通信、计算机和PLC串口通信、计算机与射频卡通信、通过串口控制GPS模块、串口控制云台摄像头、智能报警系统、语音自动应答系统,以及USB转RS-232串口实例等。《ViualC++串口通信技术详解(第2版)》通俗易懂,内容翔实,层次分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先进性,凸显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之间的相互联系。本书实例的源代码可在www.hzook.com下载,以方便读者学习和使用。《ViualC++串口通信技术详解(第2版)》可作为具有一定ViualC++使用基础的读者开发串口通信程序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目录大全《ViualC++串口通信技术详解(第2版)》前言第一篇基础知识篇第1章串口通信理论基础11.1接口技术21.1.1接口的定义21.1.2接口的基本功能21.1.3接口的基本控制方式31.1.4并行接口技术41.1.5串行接口技术51.2RS-232C标准51.2.1RS-232C电气特性61.2.2RS-232C连接器机械特性61.2.3RS-232C的接口信号81.2.4RS-232C的通信方式91.3RS-422/RS-485标准101.3.1RS-422简介101.3.2RS-485简介101.3.3RS-422/485网络安装注意事项111.4SPI总线标准111.4.1SPI总线原理111.4.2SPI总线特点121.5USB总线标准121.5.1USB总线总体结构131.5.2USB数据传输逻辑结构131.5.3传输类型141.6使用串口通信的典型外设141.6.1Modem151.6.2传真机151.6.3GPS接收机171.7实践知识拓展191.8思考与练习22第2章ViualC++集成开发环境简介232.1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C++语言232.1.1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概述232.1.2C++语言基础252.1.3C++的面向对象特性312.2ViualC++6.0集成开发环境372.2.1ViualC++6.0开发环境372.2.2项目与项目工作区382.2.3应用程序向导AWizard402.2.4集成开发基本操作422.2.5联机帮助文件492.3MFC应用程序的创建502.4实践知识拓展562.5思考与练习58第3章MSComm控件串口编程593.1MSComm控件简介593.1.1MSComm控件描述593.1.2MSComm控件的常用属性593.1.3MSComm控件的其他属性613.1.4MSComm控件的事件653.2MSComm控件编程步骤663.2.1加载MSComm控件到项目663.2.2初始化并打开串行端口683.2.3捕获串行端口事件693.2.4串行端口数据读写703.2.5关闭串行端口713.2.6程序发布问题713.3使用MSComm控件实现串口通信接收713.4实践知识拓展783.5思考与练习85第4章WidowAPI串口编程864.1WidowAPI串行编程概述864.1.1串行编程的数据结构874.1.2串行编程的Wi32API函数904.2Wi32API串口通信编程方式1024.2.1打开串行端口1024.2.2配置串行端口1034.2.3读/写串行端口1044.2.4关闭串行端口1084.3基于Wi32API函数实现串口通信发送程序1084.4实践知识拓展1164.5思考与练习120第5章TAPI串口编程1215.1TAPI概述1215.1.1TAPI的含义1215.1.2TAPI的体系结构1225.1.3TAPI的服务类型1225.2WidowTAPI2.x函数集1235.2.1WidowTAPI编程流程1235.2.2TAPI2.x常用函数1235.3使用TAPI实现电话拨打程序1305.4实践知识拓展1555.5思考与练习158第二篇项目技巧篇第6章串口实现双机互连1596.1概述1606.2通信协议及实现方案1616.2.1异步串行通信1616.2.2同步串行通信1636.3实现代码分析1666.3.1程序主体设计及关键模块分析1666.3.2使用API通信1706.4实践知识拓展1806.5思考与练习182第7章串口调试精灵1837.1串口调试精灵设计要求1837.2串口调试精灵的编程实现1847.2.1软件功能及流程设计1857.2.2具体编程实现1867.2.3串口调试精灵的测试2017.2.4串口调试精灵的发布2037.3实践知识拓展2057.4思考与练习206第8章串口控制Modem设备2078.1Modem接口2078.1.1Modem简介2078.1.2Modem工作流程2098.1.3Modem通信方案2098.2AT指令简介2108.2.1Modem工作状态2108.2.2AT指令集2118.3使用Modem实现远程通信2148.3.1使用单片机和Modem通信2148.3.2使用PC和Modem通信2158.3.3MSComm控件的属性和事件2168.4实践知识拓展2348.5思考与练习235第9章计算机和单片机的串口通信2369.1串口通信硬件设计2369.1.1MCS-51系列单片机的串口原理2379.1.2常用的接口芯片介绍2389.1.3接口电路设计2409.2串口通信参数设置2409.2.1波特率设置2409.2.2奇偶校验位的使用方法2419.2.3通信协议约定2429.3系统总体设计2429.4单片机的串口编程方法2429.5计算机端通信界面设计2459.6计算机端程序设计2469.6.1头文件引用及变量声明2479.6.2控件加载及控件属性设置2489.6.3发出读数据请求2499.6.4接收数据的处理2509.6.5关闭串口2589.7实践知识拓展2589.8思考与练习259第10章计算机和PLC串口通信26010.1PLC概述26010.1.1PLC的基本结构26010.1.2PLC串行接口规范26210.1.3通信协议26310.2PLC串口通信26410.2.1计算机与PLC通信流程26410.2.2PLC通信编程26410.3实现代码分析26910.3.1界面设计27010.3.2程序设计核心代码27010.4实践知识拓展27110.5思考与练习274第11章计算机与射频卡通信27511.1射频卡概述27511.1.1射频卡的工作原理27611.1.2射频卡的分类及应用27711.1.3典型的射频卡模块27711.2射频卡应用设计28011.2.1读写器设计28011.2.2基于射频卡模块的设计28111.3实现代码分析28111.3.1界面设计28111.3.2程序设计核心代码28211.4实践知识拓展28411.5思考与练习287第12章通过串口控制GPS模块28812.1GPS系统的基础知识28812.1.1GPS定位原理28912.1.2GPS系统29012.2GPS模块的性能及使用29112.2.1市场主流GPS接收机模块29112.2.2U-Blox公司LEA-4H型GPS接收模块29212.3NMEA-0183协议29512.3.1NMEA-0183协议的定义29512.3.2NMEA-0183数据信息29512.4串口控制GPS模块的实验29612.4.1MSComm控件属性29612.4.2添加MSComm控件29912.4.3添加串口事件消息处理函数OComm()29912.4.4数据的接收与提取30112.4.5实验结果及数据的显示30412.5实践知识拓展30512.6思考与练习306第13章串口控制云台摄像头30713.1云台摄像头30713.1.1云台简介30713.1.2摄像头及控制电路30913.2云台控制协议31013.3控制程序分析31213.3.1添加控件31313.3.2设置界面31313.3.3主控程序31513.3.4初始化32013.3.5配置按钮32513.3.6通信参数的设置33213.3.7云台控制命令33613.3.8旋转控制按钮和镜头控制按钮34113.4实践知识拓展34513.5思考与练习346第14章智能报警系统34714.1系统描述34714.2系统分析与设计34814.3关键技术34814.3.1建立安防信息数据库34814.3.2端口设置和定时读取I/O端口数据34814.3.3判断是否有触发事件34914.3.4启动并口控制的报警设备35014.3.5根据设置拨打报警电话35114.3.6安防日志管理35114.3.7I/O端口通信35214.4实现代码分析35314.4.1创建项目35314.4.2界面设计与实现35414.4.3...前言阅读《ViualC++串口通信技术详解》出版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支持与肯定,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重印了3次。在此期间,本书作者收到了读者反馈的大量意见与建议,同时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积累了更多的工程实践经验,为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作者对(ViualC++串口通信技术详解》一书进行了修订,出版第2版。本书保持了第1版的写作风格,并对各章内容与文字进行了细致的修改,努力将读者反馈的问题转化为新内容,方便读者理解和掌握。串口通信作为基础而灵活的一种通信方式,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数据通信方面。微软公司开发的ViualC++集成开发环境为程序员提供了一种宽松式、集成化的开发工具。在ViualC++环境中,程序员可以利用C++语言,方便地实现具有代码短、运行快、可移植等特点的串口通信程序。但是,ViualC++功能复杂,编程方式多样,往往导致初学者产生畏难情绪。此外,虽然很多读者希望本书以更高版本的ViualC++集成开发环境介绍串口通信编程技术,但是作者认为ViualC++6.0是目前最稳定的集成开发环境,所以本书继续以此软件为基础进行串口通信编程讲解。为此,作者依据多年项目研发积累的实践经验,从串口通信理论和应用实践的角度,系统讲解了在ViualC++中开发串口通信程序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技巧,特别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兼具面向基础理论学习和面向实际项目开发的双重特点,可作为具有一定ViualC使用基础的读者开发串口通信程序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籍。本书所有实例代码均由作者在WidowXP+SP2操作系统以及ViualC++6.0集成开发环境中调试通过。读者只要领会本书给出的编程思路,按照编程步骤进行操作,即可顺利完成相关程序的编制与调试,从而掌握利用ViualC++环境开发串口通信程序的核心技术。...

    2024-02-21 串口通信系统设计 串口服务器开发

  • 大海告诉你(上篇):我爱蓝色家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大海告诉你(上篇):我爱蓝色家园》(pdf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陆儒德出版社:大连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大海告诉你(上篇):我爱蓝色家园试读:中国航海日大连宣言(代序)我们同处在一个海洋面积占70%的蓝色星球。三亿年前,生命从大海的摇篮来到陆地,演绎了智慧进化的壮丽诗篇;2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指南仪,人类得以跨洋过海去探寻那亘古未见的彼岸;600年前,庞大的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世界从此撑起了大航海的征帆!今天,在庆祝第五个中国航海日之时,在喜迎新中国60华诞之际,我们郑重宣言:航海催生现代文明,人类亟须珍惜海洋。作为航海大国,中国十分关注地球环境和海洋生态。我们呼吁:开发海洋,适度有序;珍爱环境,义不容辞。让我们在享受航海的过程中,自觉维护大海母亲襟怀的纯洁,永续保持蓝色海洋生生不息的活力。航海呼唤和谐世界,发展需要敦信修睦。郑和扬帆远航,让世界了解中国;哥伦布、麦哲伦远涉重洋,把欧洲带向世界;当今,又是航海促成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们倡导:携起手来共创和谐世界、和谐海洋,让我们在国际大家庭内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建设和平之海、友谊之洋。航海引领时代发展,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当大海继续为人类提供舟楫之利和丰富宝藏的同时,我们深知其承载能力绝非无限。我们主张:发展海洋文化,增强海洋意识;遵守海洋法规,维护海洋权益;发展科学航海,和平使用海洋,让海洋永远成为造福人类的蓝色家园!历史曾给过我们辉煌与自豪,也给我们留下遗憾与创伤。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以更宽广的胸襟、更开放的姿态,去迎接共建和谐海洋的新时代。中国航海日庆祝大会2009年7月11日大连第一章我们住在“水球”上我们居住的“水球”航海家看到:陆地有界,大海无边,海洋包围着大陆。宇航员望见:地球是一个蓝色“水球”,陆地是海洋中的岛屿。自从500万年前地球上诞生了人类,人便一直“土生土长”,在陆地上繁衍生息。我们在幼儿时期,从母亲的怀抱里放下站立起来,叫做“下地”。由于人一直“脚踏实地”站在黄土地上,仰望星空天体,就把自己脚踩的星球称为“地球”,而对这个星球上比陆地面积大得多的水体却十分无知。然而,当人类进入了宇航时代,无论是首位进入太空的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还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世界上所有的宇航员,从天外俯瞰地球后一致认为:我们居住的星球是一个以蔚蓝为基色、镶嵌着橘黄斑块的球体。蓝色是广袤的海洋,黄色是广阔的陆地,大陆仿佛是海洋中的岛屿。即使在陆地的上方,也常常被一层浅蓝色的大气笼罩着,整个地球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晶莹的蓝色“水球”。汉字的“地”,即为土。《礼记·大学》云:“有人此有土。”中国的皇帝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见,古人—直认为人类依存于土地。地球来自哪里原始星云说关于地球的形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现在人们普遍接受的是学者康德(1724~1804)提出的“原始星云”说。宇宙星云有山有水的地表形态(长江三峡)最早的宇宙天体,是由基本微粒构成的弥漫状态的大云团,经历长期弥漫、集聚、收缩和瓦解,分离形成许多由宇宙微粒和气态物质组成的小云团,其中之一便是太阳系。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四周围绕着一些行星及卫星,地球便是太阳系中的一个“小兄弟”,围绕太阳在一个椭圆形轨道上不断运动着,当时还是匀质状态的高温球状物体。经过漫长的演变,大概在45亿年前,地球逐渐成为近似球状的固态物体。地球表面的形成从采集到的地球岩石标本看,有高温冷却形成的花岗岩和玄武岩,也有矿物质沉积海底形成的各种沉积岩,还有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变质岩。这说明地球表面是在不同的温度、风雨、火山、地震等自然条件作用下,经历了漫长、复杂的渐进过程,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形状,大体上呈梨形。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地质学家在加拿大发现了—块原始岩石,据测定有38.4亿年“高龄”,是迄今所知地球物质的“老寿星”了。海洋怎样形成“火球”变冷起皱原始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火球”,在运动过程中逐渐冷却,地壳表面产生了一些皱褶;不断发生的火山爆发和强烈地震,造成局部地区的地壳隆起或开裂;原始地球周围缺少氧气,陨星不会因摩擦大气而燃烧,便以高速猛力撞击地球而使地面产生凹陷。经过了这些内、外因素的长期作用,便形成了坑坑洼洼的地球表面,为形成原始海洋创造了客观条件,也奠定了今日海、陆分布的大体面貌。最初的大气层地球是一个实心的物体,平均半径为6300千米,而地壳的平均厚度仅为30千米,好像一个鸡蛋的蛋壳。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裂变,不断释放热量而增温,在地壳薄弱的地方,以火山喷发的形式,将高温气体、岩浆、水蒸气及大量氯化钠等猛力喷射出来。也有一些物质,在地球内高温和压力作用下不断逸出表面,经过化合作用和阳光照射后分解,产生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氨、氧、氮和水蒸气等物质,它们一起构成了最初的大气层。1993年,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分析发现,在南大西洋马尔维纳斯群岛附近海底,存在—个直径为322千米(200英里)的陨石坑。认为是2.5亿年前,有—颗直径为19千米(12英里)的小行星,以97万千米/小时(60万英里/小时)的速度撞击地球,其撞击力相当于100万颗氢弹的爆炸威力。巨大无比的撞击力,不仅在地球上撞出了—个巨大的陨石坑,还导致原始地球的冈瓦纳古大陆顿时四分五裂。形成原始海洋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和火山爆发产生的水蒸气,遇冷后凝聚成液态水,在地心的引力下,以降水形式落到地面,开始积存于地面洼处。经过长期的狂风暴雨,通过千川万溪,汇集到大面积的原始洼地,在距今35亿年前的太古时代,便逐渐形成了原始海洋。现在每年通过火山爆发等形式释放出来的温泉水达6600亿吨。随着大气中水分的增多和海洋的形成,一方面地面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另一方面,水不断冲刷和溶解地壳的矿物质和盐类,使海洋中的淡水逐渐变成既咸又涩的海水。在15亿~10亿年前,海洋的体积和盐度已接近现在海洋的特征。火山口(长白山天池)由此可以说,海水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物质喷发而产生的,而太阳的照射,形成大量降水,也是形成海洋的一个重要因素。最近,对海洋的形成又有了新的说法。美国1996年发射的卫星收集到的大量观测资料表明:宇宙中每天有几千枚重量达2万~4万千克的“宇宙雪球”,在运动过程中和进入大气层后分解成了水汽,最后以降水形式落到地球上。所以“天外来客”也是原始海水积累的一个因素。海洋包裹着地球,不仅广阔,有3.62亿平方千米面积,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0.8%,而且深邃,70%的海洋水深在1000米以上,平均水深3792米,海沟最深处达11034米,海水的总体积达13.7亿立方千米,占地球总水量的97.2%。在地球的南半球,海洋就占了81%;即使陆地较多的北半球,海洋也占有61%:不管在哪个半球,海洋都是主体。所以,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蓝色“水球”。古代海洋学之父、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说:“由于太阳的热,从海面蒸发的水蒸气,再凝结而形成降水,形成河川、喷泉和地下水,—起流入海洋,依此循环往复。”1983年,我国无锡地区曾降过—次“冰雨”,落下了许多小冰块。经过科学化验,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些“天上来客”竟是来自宇宙的陨冰,这是十分珍贵的,可以作为宇宙水是形成海洋重要因素的实际证物。海水为啥蓝色海水本无色当我们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瓶内盛满海水,在阳光下一看,什么颜色也没有,说明海水本来是一种无色的透明液体。然而,我们看到的大海明明是蓝色的,而且离海岸越远,海水的蓝色越深,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海水呈蓝色是由太阳光的组成和海水的性质决定的。我们知道,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成分组成。依照它们波长的长短从左到右依次排列起来,最长的红光在左,最短的紫光在右。红、橙、黄的波长很长,很容易就被海水吸收了;紫光的波长很短,大多被海面反射回去了;只有蓝光及其附近的绿光、青光可以穿入海水,在海水中折射,再经过水分子充分散射,便将海水映照成蓝色了。同时,由于海水中存在着大量盐离子,增强了光线的散射作用,使海水呈现蔚蓝色。海水变色现象我们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海水颜色会受环境影响而变化:近海海水浅,颜色较淡,深海中的海水呈深蓝色;透明度越大的海水颜色越蓝,所以,南海的海水要比东海的蓝得多;海面平静时,海水蓝色较浅;狂风怒涛中,海水呈深蓝色,甚至变成黝黑色,使人倍感恐怖。好望角由于在不同水深处,进入的光及其比例不同,所以,不同深度的海水颜色也不同。在浅水中,能进入红、橙、黄色光,我们可以见到美丽的海底世界,五彩缤纷的鱼类和珊瑚,使人目不暇接;超过17米水深,红光被吸收掉,红色的鱼看起来就成了黑鱼了。50多米水深,海水呈绿色。60米水深,海水呈蓝绿色。80米水深,海水就成了蓝黑色。到500米水深,海水颜色就变成了灰黑色。一些海洋动物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体色一般同透入水中的光线颜色较接近。所以,海鱼的颜色一般比淡水鱼的颜色要深,深水鱼的颜色更深,多呈深黑色。如生活在千米深水处的深海鲜安鲜康鱼(灯笼鱼)、黑巨口鱼、金眼鲷和管眼鱼,身体都是黑色的,而且有的在头部、尾部和牙齿上还带有发光器。看了上面这些内容,大家知道了吧:我们人类居住在一个蔚蓝色的“水球”上,无色的海水在阳光照耀下呈蔚蓝色;海水中含有高浓度的盐分,又咸又涩,不能直接饮用和灌溉。海与洋不一样我们通常说的“海洋”,是指地球上广阔而连续的水体的总称。还可以细分一下,把靠近陆地边缘部分的水体称“海”,它的中央主体部分称“洋”。海与洋各有特点:洋的面积大而水深,平均水深在3000米以上,有独立的洋流与潮汐系统,水文状况较稳定,远离陆地,受大陆影响小,洋底为海洋沉积物;海的面积小而水浅,离岸较近,受陆地影响大,水文状况季节性变化大,海底多为陆相沉积物。全球海洋被地球上的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6个大洲的陆地分隔成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等5个洋。而每个洋都有它自己附属的若干个海,全世界共有60多个海。我国大陆濒临的黄海、东海和南海便属于太平洋的边缘海。第二章人类生存靠海洋古生代海底生物生命诞生于大海,人类生存靠海洋。缺少阳光可有生命,没有海水世界消亡。2004年1月23日,欧洲航天局发射的“火星快车”探测器,在火星的南极地区探测到“冰冻水”和许多被水侵蚀的痕迹,令全世界科学家欣喜若狂。因为,火星上有水,说明火星存在过生命,或可以提供生命存活的条件。那么,“水与生命”到底有什么密切关系呢?生命之源在哪里水是一切生命之源人类生存在地球上,而地球表面的主体是海水,人的生存条件必然与海水最为密切。事实证明,地球的一切变化都被海洋所主宰,水是一切生命之源和生存的基础。我国公元前7世纪的《管子·水池》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谋生之宗室也。”《周易·序卦第十》写道:“有天地,然后生万物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万物之始也。”这里的“屯”可解读为低洼处灌满了水。这些文字说明:自地球出现后,才有生命;而生命起源于低洼存水的地方。在40亿年前,地球同许多“天外客”一样,空旷荒寂,杳无生命踪迹。后来,在广阔的海洋中,集聚了大量的非生命物质,在高温的环境中,经过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逐渐形成了有机物质。在强烈的太阳辐射中,大量的紫外线和各种宇宙射线照射着地球,提供了孕育生命所需的能量,又经过几亿年的演变,海洋里的有机物质经过复杂的分离、化合,诞生了原始生命。5亿年前的鹦鹉螺化石最早的生命诞生于海底当初地球上氧气稀少,太阳射出的强烈紫外线直冲地球。紫外线“催生”了生命,但足以杀死襁褓中脆弱的原始生命。而广袤无垠的海洋吸收、散射了大部分的紫外线,保护原始生命免遭紫外线杀伤,并为生命的成长、繁衍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最早的生命诞生于海底。人类进化的摇篮由于水体的比热较陆地大得多,海水的升温和降热慢而均匀,使海洋昼夜和四季的温差较小,营造了适合低等生物存活的良好环境。寒冷中海水结了冰,冰的密度比水小,总是聚集在水面上,而且散热也慢,就好像在水面盖上了一层御寒的“棉被”,保护摇篮内的“婴儿”不被冻坏。中国的汉字,源于象形文字,每个字的意义同它的偏旁组成密切相关。—个“海”字,由水、人、母三部分组成,诠释了“水是人类的母亲”。海水不断地上下、左右运动,把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均匀地散布在各处,供海洋生物吸收,甚至可以保证万米深海的生物也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而生存。海水的流动,调节着海水温度,水流把海洋植物的孢子和海洋动物的卵及幼体带到各处,促进生物的繁衍和传播。所以,海洋既是孕育原始生命的“子宫”,还提供着生命繁衍和发展的必需条件,是人类进化的“摇篮”。海洋成为生物的天然家园,造就了各种海洋生物。人类先祖有哪些人们常说“人是类人猿变的”,那么,类人猿又是由什么生物“变”来的呢?经科学家研究、考证,类人猿等陆生动物都是由海洋生物经过漫长的进化而生成的。生命起源于海洋38亿~34亿年前,海洋中诞生了最初的原始生命;约32亿~31亿年前,原始海洋中产生了厌氧的细菌、蓝藻等最低等的原始生物;约18亿~10.7亿年前,随着海洋中氧的大量出现,催生了吸氧的海生藻类;10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低等的无脊椎原始动物;5亿年前,出现了海生无脊椎动物,初期的三叶虫曾一度称霸海洋,后来的笔石、菊石、鹦鹉螺等软体动物成了海洋的主人;4.3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以棘鱼为代表的脊椎动物鱼类;3.5亿年前,海洋动物开始爬上陆地,进入了两栖动物时代;2.3亿年前,进入爬行动物时代;海、陆生物进化示意图6700万年前,进入哺乳动物时代;人类的历史则不超过500万年。所以,从生命进化史角度说,海洋中的软体动物贝类和脊椎动物鱼类,都远早于陆生动物,很早便生存在海洋里,一度是主宰海洋的霸主。海洋古生物在生命进化史上,同人类有着远亲和始祖的亲缘关系。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了解到一些十分重要的生理现象: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动物和人类,在胎胚时期头部都长着鱼类那种“腮裂”;人和动物的血液成分及其比例几乎同海水一样;人在怀胎阶段,胎儿必须泡在母亲子宫内的羊水中。有一个名为《人之初》的录像片,清晰地记录了水中分娩的全过程。人们惊奇地看到:婴儿自然地离开母体后进入水中,本能地在水中游泳,会自然地憋气和换气。这些生理特性说明,各种动物都遗留着海洋生物的特征,这是陆生动物起源于海洋动物的佐证。婴儿天生会游泳泡在子宫羊水中的胎儿深海高温水体中的蠕虫万物生存靠什么1977年,海洋学家在2000多米深的海底进行科学考察时发现,一些称为“黑烟囱”的堆积物喷涌出400℃的高温水体,在其附近竟然生存着一些很活跃的微生物和管状蠕虫。后来,科学家又发现,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东南海域2600米深的海底火山附近,虽然海里一片漆黑,但有大量1米长的蠕虫、30厘米长的巨蛤、淡黄色的贻贝和白蟹,海底世界生机勃勃。在南加利福尼亚附近的海底火山口,也是2600米水深处,还发现了一种很像白鳗的鱼,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无阳光条件下生存的脊椎动物。事实说明,在大洋底部存在着不需要阳光而能生存的海洋生命。所以,我们常说的“万物生长靠太阳”并不是普遍真理。虽然太阳在生命体系中不可或缺,但是没有阳光,仍然可以有生命;如果没有海水,太阳就会把地球烘干,一切生命都将消失,我们居住的地球将成为又一个“死亡之星”。人与海洋很亲密地球表面积的71%是海洋,海洋以其吸热快、传导深、热容量大的特性,成为气候调节器,推动大气的循环活动,调节着全球气候。海洋是“风雨故乡”,海面每年蒸发海水44.8万立方千米,占全球蒸发量的87.5%,而每年陆地平均降水量近10万立方千米,比陆地蒸发量还多出3.7万立方千米,这就是海洋赐给大地使万物生长的生命水。海洋提供了全球大气中70%的氧气,又是二氧化碳的主要吸收者,是维系全球生命系统的关键部件。海洋还为人类提供充足的空间、食品、矿物、能源、药品、淡水等现实的和潜在的资源,是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海洋有很强的净化能力,分解、消除了大量来自陆地的有害、有毒物质。海洋深海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由国际组织代表全人类实施开发,开创了人类共同开发、管理海洋的新时代,海洋“全球化”是真正实现“全球化”的里程碑。如果海洋生态环境失去平衡,闹起脾气来,就会带来台风、风暴潮、赤潮,带来“厄尔尼诺”、“拉尼娜”,使全球灾害迭起,人类不得安宁。近代美国海洋学家西尔维亚·厄尔曾说:“我们这个星球的特点是受海洋主宰的。天气和气候也是受海洋控制的。海洋汇集生物的种类多于陆地。如果海洋发生变化,地球的特点也将变化。”一些海洋学者告诫大家:“破坏了海洋生态,人类将面临毁灭。”所以,人类必须共同来营造一个健康的海洋。人人应该懂得:爱护海洋,就是爱护人类自己;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未来。第三章走进海底世界探索海底海洋是地球表面的主体,陆地是大海上的“岛屿”。海底地貌崎岖而壮观,海底资源多样而丰富。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人类未来生存发展的基础。深邃的海洋海底世界是啥样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人类长久生活在陆地,勇于攀登珠穆朗玛高峰,敢于闯荡撒哈拉大沙漠,乐于骑马驰骋蒙古大草原,对陆地的地形、地貌、地质及资源情况十分清楚。相对而言,人类对于海洋的了解就十分有限。海洋面积巨大,海水深邃莫测,至今人类涉足的海洋仅仅是“沧海一粟”,而海底则是人类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印度洋海底地貌截面图大洋海底地貌科学探测表明,海底世界本是陆地的延伸,也有高山、峻岭、平原和深渊。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的面积有1.8亿平方千米,平均深度有4000米,从形状上看,就像是一个盛满海水的“大盘子”。海底是个“聚宝盆”由于承受着巨大的水体重量,又长期经历水下地震、火山喷发和水流冲刷,海底形成了许多陆地上没有的奇特地貌,并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人们从中发现了各种新能源和一些海洋生物的新品种。海底是世界科学家热衷探索的新领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和希望,有望成为人类未来的美好家园。意义非凡大陆架地球的整体地貌,大体上由两大部分组成:陆地和大洋盆地。在陆地和大洋盆地之间有一个称为大陆边缘的过渡带,好像是托架整个大陆的坚实基座。根据其水深和坡度的不同,大陆边缘又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三部分,共占整个海底面积的20%。海底结构和名称海底结构示意图大陆架大陆架一般称“支撑陆地的基架”,准确的说法是:“大陆架是分布于陆地四周、被海水淹没的、坡度很小的地球高原的一部分,终止于坡度显著增大的转折处。”大陆架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2%,最大宽度可达几千千米,最窄处几乎贴近陆地。大陆架的平均水深为60米,最大深度为548.6米,平均坡度为0.1度,显得较为平坦,很少有坑坑洼洼的地貌。大陆架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确定了国家“海洋国土”的大小。大陆架内资源丰富,船舶密集,涉及国家重大利益,也是当今国际海洋权益争议和争夺最复杂的海域。大陆坡大陆坡是大陆架外侧坡度急剧变化的部分,是地球表面最陡的大斜坡。它的平均坡度为4.3度,最大坡度可达45度;宽度为15~100千米,水深200~3000米。我国周边的太平洋海域的大陆坡,是地震、火山最活跃的地带,地貌比较复杂,在其外缘往往存在很深的海沟。大陆架属于国家管辖海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家可以取得最大350海里宽的大陆架。大陆坡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国家大陆架的宽度。所以,进行精确的海洋测绘,绘出精确的大陆坡地貌图,是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任务。大陆基大陆基位于大陆坡的外缘,邻接大洋盆地,是由沉积物构成的隆起海底。水深2000~5000米,平均深度3700米;坡面较为平坦,平均坡度0.1度。地球最大“聚宝盆”处于大洋中央的盆地,像一个巨大无比的“大盘子”,承托着海水的主体部分。它的面积达1.63亿平方千米,占海洋总面积的45%。地形较为平坦,其间有深海平原、大洋中脊和海沟三种形态。深海平原一般水深4000~6000米,坡度不到0.1度。广阔的深海平原中,分布着一些丘陵状海山、海峰和深邃的海沟,形成了奇特、壮观的海底世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大洋盆地属于国际海底区域,里面的深海资源被确定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任何国家都不能将它的任何部分或其资源占为己有。联合国下属的“国际海底局”代表全人类对大洋盆地进行开发及利益分配,这是人类共同管理、开发和享用海底资源的新型模式。经过现代科学考察,初步揭开了深海之谜。在大洋盆地中,分布着巨大的多金属结核、热液矿床、富钴结壳和天然水化物(可燃冰)和稀土等矿藏,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新资源、新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希望。万米深渊大海沟在大洋盆地毗连大陆坡的地方,有一种特殊的地貌,海底急剧倾斜,形成不对称“V”字形的狭长深海凹地,称为海沟。海沟长达数千千米,上部宽10~100千米,底部宽2000~4000米,平均坡度5~7度。水深一般超过6000米,比周围海底深2000米以上。马里亚纳海沟图像最深的海沟在太平洋太平洋海域共有29条海沟,从北到南分布着阿留申海沟、千岛—堪察加海沟、日本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琉球海沟和菲律宾海沟等。其中千岛—堪察加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和菲律宾海沟都是深达万米的海沟,而马里亚纳海沟为世界最深海沟,深达11034米。钓鱼岛属于中国从钓鱼岛海域断面地貌图可以看出,中国大陆南麂列岛最外侧的南麂山岛同钓鱼岛处于同一个大陆架上,而日本八重山列岛中的石垣岛在日本的大陆架上,中间被冲绳海槽相隔。海底地貌充分显示,中、日两国各处于自己的大陆架上,钓鱼岛则在中国的大陆架上,主权属于中国,无可争议。钓鱼岛海域断面地貌图洋底卧伏“巨海龙”大洋中脊在大洋底部,分布着一些巨大山脉,其规模和气势远远超越了陆地上的任何山系,像一条条巨龙卧伏在海底,地形陡峭,起伏急剧,形态十分壮观,宛如大洋的脊梁,故命名为“大洋中脊”,亦叫“中央海岭”。大洋中脊是一种全球性体系,全球大洋中脊总长达6.4万米,可绕地球一圈半;它的面积,相当于地球陆地的总面积;其基部水深约5000米,顶部水深约2500米,宽1000~2000千米。地壳最薄之处大洋中脊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其脊顶有一条或多条深陷的中央裂谷,将海洋中脊沿中轴分为两半或几部分。中央裂谷底部仅宽1000~2000米,厚度甚至不足100米,是地壳最薄的部分。壮观的大洋中脊地震频繁在地质构造上,大洋中脊属于巨型活动构造带,断裂十分发育,是大洋浅源地震集中活动带,地震和火山喷发频繁发生,常在海洋上掀起巨浪和引发海啸,造成海洋灾害。火山爆发,岩浆喷出水面,常在海洋上生成新的岛屿。在大西洋,有许多这类火山岛至今喷发不止,形成海洋奇观。第四章奇特的珊瑚世界绚烂多彩的海洋乐园小小海洋珊瑚虫,改变洋底作用大;美妙绝伦珊瑚礁,呼吁人类来呵护。深海长出的岛礁珊瑚岛在南中国海上,分布着我国的东沙、中沙、西沙和南沙四个美丽的群岛和无数的小礁,与我国沿海众多的海岛相比,它们有着十分不同的特征。1.它们从千百米深海冒出水面,一般不是孤立的小岛,而是以群岛的形式出现,形成奇特的礁脉,构成海洋奇观;2.它们地势低矮,一般只有几米高,多则几十米,岛上郁郁葱葱,树丛茂密,海鸟飞翔,生机勃勃;3.从空中鸟瞰,在绿色的小岛岸边镶嵌着一圈白浪,水色向外由浅而深,白色的礁盘在水下忽隐忽现,一直扩散到很远,使人有一种神奇的感觉,美妙无比。这些群岛似仙境中的出水芙蓉,也像撒落在蓝色海洋中的串串明珠。谁能相信,这些奇特的岛礁竟是一些微小的珊瑚虫建造的呢!中国是较早用文字记载珊瑚礁的国家,在公元225~230年间,三国时期东吴的《扶南传》中就有关于发现珊瑚礁的描述。造礁珊瑚珊瑚虫是一种生存于20℃以上温度环境中的海洋生物,虽然体长只有2~5毫米,但繁殖能力极强,以连续出芽的方式增殖,其扩张能力令人惊奇。珊瑚虫有一副坚硬的含钙骨骼,死珊瑚的骨骼石化后,成为珊瑚礁的基础。老一代死亡,新一代继续生长,死珊瑚的骨骼同其他生物残骸混合而成石灰岩地质,经过世世代代锲而不舍地努力,逐渐建筑起了珊瑚礁这样的海底奇观。所以,这类珊瑚虫也称“造礁珊瑚”。全世界珊瑚虫造礁的总面积达1000万~3000万平方千米,比我国整个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总面积还要大。珊瑚岛礁主要分布在西印度群岛海域、红海、墨西哥湾、印度洋西部和南太平洋,位于南北纬度30度之间的热带海区30~40米深的浅水区。当水深超过100米,造礁珊瑚便不能生存。所以,百米以下的珊瑚礁便是地壳下沉的结果。这些微小的虫子,集体奋力造礁的力量可大呢,不仅改变了海底世界,还“建造”了—些国家。如斐济共和国,由25个环礁组成;瑙鲁共和国,是建立在—个椭圆形环礁上的国家;马绍尔共和国,由29个环礁中的1190个珊瑚岛礁组成,其中的贾卢伊礁长80千米、宽20千米,面积达170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环礁。多姿异态珊瑚礁珊瑚礁形态各异,称呼也很多,一般依照其形态可称为台礁、塔礁、环礁、层状礁、点礁和马蹄礁等。19世纪30年代,著名的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乘“小猎犬”号船对珊瑚岛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著有《论珊瑚的扩展与构造》,他根据礁体与岸线的关系、形成的次序和形态,将珊瑚礁分为三类:岸礁、堡礁、环礁。形态奇异的珊瑚礁岸礁大陆边缘和岛屿周围形成的较小珊瑚礁。它靠岸近,礁盘低,平日淹没于海水中,只在低潮时少许顶部露出海面,通常珊瑚礁盘与海岸之间有一条浅水通道隔开。岸礁可以起到保护海岸作用,在我国海南省、台湾省和雷州半岛沿岸均有分布。堡礁离陆地较远,体积很大,通常与海岸平行,像一系列守卫着大陆的碉堡,故名堡礁。离海岸几十千米至200千米,露出海面部分较矮,最高可达3米。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4-03 海洋海沟怎么分辨 海洋海沟排名

  • 大海告诉你(上篇):我爱蓝色家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陆儒德出版社:大连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大海告诉你(上篇):我爱蓝色家园试读:中国航海日大连宣言(代序)我们同处在一个海洋面积占70%的蓝色星球。三亿年前,生命从大海的摇篮来到陆地,演绎了智慧进化的壮丽诗篇;2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指南仪,人类得以跨洋过海去探寻那亘古未见的彼岸;600年前,庞大的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世界从此撑起了大航海的征帆!今天,在庆祝第五个中国航海日之时,在喜迎新中国60华诞之际,我们郑重宣言:航海催生现代文明,人类亟须珍惜海洋。作为航海大国,中国十分关注地球环境和海洋生态。我们呼吁:开发海洋,适度有序;珍爱环境,义不容辞。让我们在享受航海的过程中,自觉维护大海母亲襟怀的纯洁,永续保持蓝色海洋生生不息的活力。航海呼唤和谐世界,发展需要敦信修睦。郑和扬帆远航,让世界了解中国;哥伦布、麦哲伦远涉重洋,把欧洲带向世界;当今,又是航海促成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们倡导:携起手来共创和谐世界、和谐海洋,让我们在国际大家庭内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建设和平之海、友谊之洋。航海引领时代发展,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当大海继续为人类提供舟楫之利和丰富宝藏的同时,我们深知其承载能力绝非无限。我们主张:发展海洋文化,增强海洋意识;遵守海洋法规,维护海洋权益;发展科学航海,和平使用海洋,让海洋永远成为造福人类的蓝色家园!历史曾给过我们辉煌与自豪,也给我们留下遗憾与创伤。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以更宽广的胸襟、更开放的姿态,去迎接共建和谐海洋的新时代。中国航海日庆祝大会2009年7月11日大连第一章我们住在“水球”上我们居住的“水球”航海家看到:陆地有界,大海无边,海洋包围着大陆。宇航员望见:地球是一个蓝色“水球”,陆地是海洋中的岛屿。自从500万年前地球上诞生了人类,人便一直“土生土长”,在陆地上繁衍生息。我们在幼儿时期,从母亲的怀抱里放下站立起来,叫做“下地”。由于人一直“脚踏实地”站在黄土地上,仰望星空天体,就把自己脚踩的星球称为“地球”,而对这个星球上比陆地面积大得多的水体却十分无知。然而,当人类进入了宇航时代,无论是首位进入太空的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还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世界上所有的宇航员,从天外俯瞰地球后一致认为:我们居住的星球是一个以蔚蓝为基色、镶嵌着橘黄斑块的球体。蓝色是广袤的海洋,黄色是广阔的陆地,大陆仿佛是海洋中的岛屿。即使在陆地的上方,也常常被一层浅蓝色的大气笼罩着,整个地球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晶莹的蓝色“水球”。汉字的“地”,即为土。《礼记·大学》云:“有人此有土。”中国的皇帝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见,古人—直认为人类依存于土地。地球来自哪里原始星云说关于地球的形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现在人们普遍接受的是学者康德(1724~1804)提出的“原始星云”说。宇宙星云有山有水的地表形态(长江三峡)最早的宇宙天体,是由基本微粒构成的弥漫状态的大云团,经历长期弥漫、集聚、收缩和瓦解,分离形成许多由宇宙微粒和气态物质组成的小云团,其中之一便是太阳系。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四周围绕着一些行星及卫星,地球便是太阳系中的一个“小兄弟”,围绕太阳在一个椭圆形轨道上不断运动着,当时还是匀质状态的高温球状物体。经过漫长的演变,大概在45亿年前,地球逐渐成为近似球状的固态物体。地球表面的形成从采集到的地球岩石标本看,有高温冷却形成的花岗岩和玄武岩,也有矿物质沉积海底形成的各种沉积岩,还有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变质岩。这说明地球表面是在不同的温度、风雨、火山、地震等自然条件作用下,经历了漫长、复杂的渐进过程,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形状,大体上呈梨形。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地质学家在加拿大发现了—块原始岩石,据测定有38.4亿年“高龄”,是迄今所知地球物质的“老寿星”了。海洋怎样形成“火球”变冷起皱原始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火球”,在运动过程中逐渐冷却,地壳表面产生了一些皱褶;不断发生的火山爆发和强烈地震,造成局部地区的地壳隆起或开裂;原始地球周围缺少氧气,陨星不会因摩擦大气而燃烧,便以高速猛力撞击地球而使地面产生凹陷。经过了这些内、外因素的长期作用,便形成了坑坑洼洼的地球表面,为形成原始海洋创造了客观条件,也奠定了今日海、陆分布的大体面貌。最初的大气层地球是一个实心的物体,平均半径为6300千米,而地壳的平均厚度仅为30千米,好像一个鸡蛋的蛋壳。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裂变,不断释放热量而增温,在地壳薄弱的地方,以火山喷发的形式,将高温气体、岩浆、水蒸气及大量氯化钠等猛力喷射出来。也有一些物质,在地球内高温和压力作用下不断逸出表面,经过化合作用和阳光照射后分解,产生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氨、氧、氮和水蒸气等物质,它们一起构成了最初的大气层。1993年,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分析发现,在南大西洋马尔维纳斯群岛附近海底,存在—个直径为322千米(200英里)的陨石坑。认为是2.5亿年前,有—颗直径为19千米(12英里)的小行星,以97万千米/小时(60万英里/小时)的速度撞击地球,其撞击力相当于100万颗氢弹的爆炸威力。巨大无比的撞击力,不仅在地球上撞出了—个巨大的陨石坑,还导致原始地球的冈瓦纳古大陆顿时四分五裂。形成原始海洋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和火山爆发产生的水蒸气,遇冷后凝聚成液态水,在地心的引力下,以降水形式落到地面,开始积存于地面洼处。经过长期的狂风暴雨,通过千川万溪,汇集到大面积的原始洼地,在距今35亿年前的太古时代,便逐渐形成了原始海洋。现在每年通过火山爆发等形式释放出来的温泉水达6600亿吨。随着大气中水分的增多和海洋的形成,一方面地面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另一方面,水不断冲刷和溶解地壳的矿物质和盐类,使海洋中的淡水逐渐变成既咸又涩的海水。在15亿~10亿年前,海洋的体积和盐度已接近现在海洋的特征。火山口(长白山天池)由此可以说,海水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物质喷发而产生的,而太阳的照射,形成大量降水,也是形成海洋的一个重要因素。最近,对海洋的形成又有了新的说法。美国1996年发射的卫星收集到的大量观测资料表明:宇宙中每天有几千枚重量达2万~4万千克的“宇宙雪球”,在运动过程中和进入大气层后分解成了水汽,最后以降水形式落到地球上。所以“天外来客”也是原始海水积累的一个因素。海洋包裹着地球,不仅广阔,有3.62亿平方千米面积,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0.8%,而且深邃,70%的海洋水深在1000米以上,平均水深3792米,海沟最深处达11034米,海水的总体积达13.7亿立方千米,占地球总水量的97.2%。在地球的南半球,海洋就占了81%;即使陆地较多的北半球,海洋也占有61%:不管在哪个半球,海洋都是主体。所以,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蓝色“水球”。古代海洋学之父、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说:“由于太阳的热,从海面蒸发的水蒸气,再凝结而形成降水,形成河川、喷泉和地下水,—起流入海洋,依此循环往复。”1983年,我国无锡地区曾降过—次“冰雨”,落下了许多小冰块。经过科学化验,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些“天上来客”竟是来自宇宙的陨冰,这是十分珍贵的,可以作为宇宙水是形成海洋重要因素的实际证物。海水为啥蓝色海水本无色当我们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瓶内盛满海水,在阳光下一看,什么颜色也没有,说明海水本来是一种无色的透明液体。然而,我们看到的大海明明是蓝色的,而且离海岸越远,海水的蓝色越深,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海水呈蓝色是由太阳光的组成和海水的性质决定的。我们知道,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成分组成。依照它们波长的长短从左到右依次排列起来,最长的红光在左,最短的紫光在右。红、橙、黄的波长很长,很容易就被海水吸收了;紫光的波长很短,大多被海面反射回去了;只有蓝光及其附近的绿光、青光可以穿入海水,在海水中折射,再经过水分子充分散射,便将海水映照成蓝色了。同时,由于海水中存在着大量盐离子,增强了光线的散射作用,使海水呈现蔚蓝色。海水变色现象我们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海水颜色会受环境影响而变化:近海海水浅,颜色较淡,深海中的海水呈深蓝色;透明度越大的海水颜色越蓝,所以,南海的海水要比东海的蓝得多;海面平静时,海水蓝色较浅;狂风怒涛中,海水呈深蓝色,甚至变成黝黑色,使人倍感恐怖。好望角由于在不同水深处,进入的光及其比例不同,所以,不同深度的海水颜色也不同。在浅水中,能进入红、橙、黄色光,我们可以见到美丽的海底世界,五彩缤纷的鱼类和珊瑚,使人目不暇接;超过17米水深,红光被吸收掉,红色的鱼看起来就成了黑鱼了。50多米水深,海水呈绿色。60米水深,海水呈蓝绿色。80米水深,海水就成了蓝黑色。到500米水深,海水颜色就变成了灰黑色。一些海洋动物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体色一般同透入水中的光线颜色较接近。所以,海鱼的颜色一般比淡水鱼的颜色要深,深水鱼的颜色更深,多呈深黑色。如生活在千米深水处的深海鲜安鲜康鱼(灯笼鱼)、黑巨口鱼、金眼鲷和管眼鱼,身体都是黑色的,而且有的在头部、尾部和牙齿上还带有发光器。看了上面这些内容,大家知道了吧:我们人类居住在一个蔚蓝色的“水球”上,无色的海水在阳光照耀下呈蔚蓝色;海水中含有高浓度的盐分,又咸又涩,不能直接饮用和灌溉。海与洋不一样我们通常说的“海洋”,是指地球上广阔而连续的水体的总称。还可以细分一下,把靠近陆地边缘部分的水体称“海”,它的中央主体部分称“洋”。海与洋各有特点:洋的面积大而水深,平均水深在3000米以上,有独立的洋流与潮汐系统,水文状况较稳定,远离陆地,受大陆影响小,洋底为海洋沉积物;海的面积小而水浅,离岸较近,受陆地影响大,水文状况季节性变化大,海底多为陆相沉积物。全球海洋被地球上的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6个大洲的陆地分隔成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等5个洋。而每个洋都有它自己附属的若干个海,全世界共有60多个海。我国大陆濒临的黄海、东海和南海便属于太平洋的边缘海。第二章人类生存靠海洋古生代海底生物生命诞生于大海,人类生存靠海洋。缺少阳光可有生命,没有海水世界消亡。2004年1月23日,欧洲航天局发射的“火星快车”探测器,在火星的南极地区探测到“冰冻水”和许多被水侵蚀的痕迹,令全世界科学家欣喜若狂。因为,火星上有水,说明火星存在过生命,或可以提供生命存活的条件。那么,“水与生命”到底有什么密切关系呢?生命之源在哪里水是一切生命之源人类生存在地球上,而地球表面的主体是海水,人的生存条件必然与海水最为密切。事实证明,地球的一切变化都被海洋所主宰,水是一切生命之源和生存的基础。我国公元前7世纪的《管子·水池》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谋生之宗室也。”《周易·序卦第十》写道:“有天地,然后生万物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万物之始也。”这里的“屯”可解读为低洼处灌满了水。这些文字说明:自地球出现后,才有生命;而生命起源于低洼存水的地方。在40亿年前,地球同许多“天外客”一样,空旷荒寂,杳无生命踪迹。后来,在广阔的海洋中,集聚了大量的非生命物质,在高温的环境中,经过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逐渐形成了有机物质。在强烈的太阳辐射中,大量的紫外线和各种宇宙射线照射着地球,提供了孕育生命所需的能量,又经过几亿年的演变,海洋里的有机物质经过复杂的分离、化合,诞生了原始生命。5亿年前的鹦鹉螺化石最早的生命诞生于海底当初地球上氧气稀少,太阳射出的强烈紫外线直冲地球。紫外线“催生”了生命,但足以杀死襁褓中脆弱的原始生命。而广袤无垠的海洋吸收、散射了大部分的紫外线,保护原始生命免遭紫外线杀伤,并为生命的成长、繁衍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最早的生命诞生于海底。人类进化的摇篮由于水体的比热较陆地大得多,海水的升温和降热慢而均匀,使海洋昼夜和四季的温差较小,营造了适合低等生物存活的良好环境。寒冷中海水结了冰,冰的密度比水小,总是聚集在水面上,而且散热也慢,就好像在水面盖上了一层御寒的“棉被”,保护摇篮内的“婴儿”不被冻坏。中国的汉字,源于象形文字,每个字的意义同它的偏旁组成密切相关。—个“海”字,由水、人、母三部分组成,诠释了“水是人类的母亲”。海水不断地上下、左右运动,把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均匀地散布在各处,供海洋生物吸收,甚至可以保证万米深海的生物也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而生存。海水的流动,调节着海水温度,水流把海洋植物的孢子和海洋动物的卵及幼体带到各处,促进生物的繁衍和传播。所以,海洋既是孕育原始生命的“子宫”,还提供着生命繁衍和发展的必需条件,是人类进化的“摇篮”。海洋成为生物的天然家园,造就了各种海洋生物。人类先祖有哪些人们常说“人是类人猿变的”,那么,类人猿又是由什么生物“变”来的呢?经科学家研究、考证,类人猿等陆生动物都是由海洋生物经过漫长的进化而生成的。生命起源于海洋38亿~34亿年前,海洋中诞生了最初的原始生命;约32亿~31亿年前,原始海洋中产生了厌氧的细菌、蓝藻等最低等的原始生物;约18亿~10.7亿年前,随着海洋中氧的大量出现,催生了吸氧的海生藻类;10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低等的无脊椎原始动物;5亿年前,出现了海生无脊椎动物,初期的三叶虫曾一度称霸海洋,后来的笔石、菊石、鹦鹉螺等软体动物成了海洋的主人;4.3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以棘鱼为代表的脊椎动物鱼类;3.5亿年前,海洋动物开始爬上陆地,进入了两栖动物时代;2.3亿年前,进入爬行动物时代;海、陆生物进化示意图6700万年前,进入哺乳动物时代;人类的历史则不超过500万年。所以,从生命进化史角度说,海洋中的软体动物贝类和脊椎动物鱼类,都远早于陆生动物,很早便生存在海洋里,一度是主宰海洋的霸主。海洋古生物在生命进化史上,同人类有着远亲和始祖的亲缘关系。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了解到一些十分重要的生理现象: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动物和人类,在胎胚时期头部都长着鱼类那种“腮裂”;人和动物的血液成分及其比例几乎同海水一样;人在怀胎阶段,胎儿必须泡在母亲子宫内的羊水中。有一个名为《人之初》的录像片,清晰地记录了水中分娩的全过程。人们惊奇地看到:婴儿自然地离开母体后进入水中,本能地在水中游泳,会自然地憋气和换气。这些生理特性说明,各种动物都遗留着海洋生物的特征,这是陆生动物起源于海洋动物的佐证。婴儿天生会游泳泡在子宫羊水中的胎儿深海高温水体中的蠕虫万物生存靠什么1977年,海洋学家在2000多米深的海底进行科学考察时发现,一些称为“黑烟囱”的堆积物喷涌出400℃的高温水体,在其附近竟然生存着一些很活跃的微生物和管状蠕虫。后来,科学家又发现,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东南海域2600米深的海底火山附近,虽然海里一片漆黑,但有大量1米长的蠕虫、30厘米长的巨蛤、淡黄色的贻贝和白蟹,海底世界生机勃勃。在南加利福尼亚附近的海底火山口,也是2600米水深处,还发现了一种很像白鳗的鱼,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无阳光条件下生存的脊椎动物。事实说明,在大洋底部存在着不需要阳光而能生存的海洋生命。所以,我们常说的“万物生长靠太阳”并不是普遍真理。虽然太阳在生命体系中不可或缺,但是没有阳光,仍然可以有生命;如果没有海水,太阳就会把地球烘干,一切生命都将消失,我们居住的地球将成为又一个“死亡之星”。人与海洋很亲密地球表面积的71%是海洋,海洋以其吸热快、传导深、热容量大的特性,成为气候调节器,推动大气的循环活动,调节着全球气候。海洋是“风雨故乡”,海面每年蒸发海水44.8万立方千米,占全球蒸发量的87.5%,而每年陆地平均降水量近10万立方千米,比陆地蒸发量还多出3.7万立方千米,这就是海洋赐给大地使万物生长的生命水。海洋提供了全球大气中70%的氧气,又是二氧化碳的主要吸收者,是维系全球生命系统的关键部件。海洋还为人类提供充足的空间、食品、矿物、能源、药品、淡水等现实的和潜在的资源,是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海洋有很强的净化能力,分解、消除了大量来自陆地的有害、有毒物质。海洋深海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由国际组织代表全人类实施开发,开创了人类共同开发、管理海洋的新时代,海洋“全球化”是真正实现“全球化”的里程碑。如果海洋生态环境失去平衡,闹起脾气来,就会带来台风、风暴潮、赤潮,带来“厄尔尼诺”、“拉尼娜”,使全球灾害迭起,人类不得安宁。近代美国海洋学家西尔维亚·厄尔曾说:“我们这个星球的特点是受海洋主宰的。天气和气候也是受海洋控制的。海洋汇集生物的种类多于陆地。如果海洋发生变化,地球的特点也将变化。”一些海洋学者告诫大家:“破坏了海洋生态,人类将面临毁灭。”所以,人类必须共同来营造一个健康的海洋。人人应该懂得:爱护海洋,就是爱护人类自己;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未来。第三章走进海底世界探索海底海洋是地球表面的主体,陆地是大海上的“岛屿”。海底地貌崎岖而壮观,海底资源多样而丰富。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人类未来生存发展的基础。深邃的海洋海底世界是啥样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人类长久生活在陆地,勇于攀登珠穆朗玛高峰,敢于闯荡撒哈拉大沙漠,乐于骑马驰骋蒙古大草原,对陆地的地形、地貌、地质及资源情况十分清楚。相对而言,人类对于海洋的了解就十分有限。海洋面积巨大,海水深邃莫测,至今人类涉足的海洋仅仅是“沧海一粟”,而海底则是人类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印度洋海底地貌截面图大洋海底地貌科学探测表明,海底世界本是陆地的延伸,也有高山、峻岭、平原和深渊。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的面积有1.8亿平方千米,平均深度有4000米,从形状上看,就像是一个盛满海水的“大盘子”。海底是个“聚宝盆”由于承受着巨大的水体重量,又长期经历水下地震、火山喷发和水流冲刷,海底形成了许多陆地上没有的奇特地貌,并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人们从中发现了各种新能源和一些海洋生物的新品种。海底是世界科学家热衷探索的新领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和希望,有望成为人类未来的美好家园。意义非凡大陆架地球的整体地貌,大体上由两大部分组成:陆地和大洋盆地。在陆地和大洋盆地之间有一个称为大陆边缘的过渡带,好像是托架整个大陆的坚实基座。根据其水深和坡度的不同,大陆边缘又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三部分,共占整个海底面积的20%。海底结构和名称海底结构示意图大陆架大陆架一般称“支撑陆地的基架”,准确的说法是:“大陆架是分布于陆地四周、被海水淹没的、坡度很小的地球高原的一部分,终止于坡度显著增大的转折处。”大陆架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2%,最大宽度可达几千千米,最窄处几乎贴近陆地。大陆架的平均水深为60米,最大深度为548.6米,平均坡度为0.1度,显得较为平坦,很少有坑坑洼洼的地貌。大陆架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确定了国家“海洋国土”的大小。大陆架内资源丰富,船舶密集,涉及国家重大利益,也是当今国际海洋权益争议和争夺最复杂的海域。大陆坡大陆坡是大陆架外侧坡度急剧变化的部分,是地球表面最陡的大斜坡。它的平均坡度为4.3度,最大坡度可达45度;宽度为15~100千米,水深200~3000米。我国周边的太平洋海域的大陆坡,是地震、火山最活跃的地带,地貌比较复杂,在其外缘往往存在很深的海沟。大陆架属于国家管辖海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家可以取得最大350海里宽的大陆架。大陆坡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国家大陆架的宽度。所以,进行精确的海洋测绘,绘出精确的大陆坡地貌图,是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任务。大陆基大陆基位于大陆坡的外缘,邻接大洋盆地,是由沉积物构成的隆起海底。水深2000~5000米,平均深度3700米;坡面较为平坦,平均坡度0.1度。地球最大“聚宝盆”处于大洋中央的盆地,像一个巨大无比的“大盘子”,承托着海水的主体部分。它的面积达1.63亿平方千米,占海洋总面积的45%。地形较为平坦,其间有深海平原、大洋中脊和海沟三种形态。深海平原一般水深4000~6000米,坡度不到0.1度。广阔的深海平原中,分布着一些丘陵状海山、海峰和深邃的海沟,形成了奇特、壮观的海底世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大洋盆地属于国际海底区域,里面的深海资源被确定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任何国家都不能将它的任何部分或其资源占为己有。联合国下属的“国际海底局”代表全人类对大洋盆地进行开发及利益分配,这是人类共同管理、开发和享用海底资源的新型模式。经过现代科学考察,初步揭开了深海之谜。在大洋盆地中,分布着巨大的多金属结核、热液矿床、富钴结壳和天然水化物(可燃冰)和稀土等矿藏,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新资源、新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希望。万米深渊大海沟在大洋盆地毗连大陆坡的地方,有一种特殊的地貌,海底急剧倾斜,形成不对称“V”字形的狭长深海凹地,称为海沟。海沟长达数千千米,上部宽10~100千米,底部宽2000~4000米,平均坡度5~7度。水深一般超过6000米,比周围海底深2000米以上。马里亚纳海沟图像最深的海沟在太平洋太平洋海域共有29条海沟,从北到南分布着阿留申海沟、千岛—堪察加海沟、日本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琉球海沟和菲律宾海沟等。其中千岛—堪察加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和菲律宾海沟都是深达万米的海沟,而马里亚纳海沟为世界最深海沟,深达11034米。钓鱼岛属于中国从钓鱼岛海域断面地貌图可以看出,中国大陆南麂列岛最外侧的南麂山岛同钓鱼岛处于同一个大陆架上,而日本八重山列岛中的石垣岛在日本的大陆架上,中间被冲绳海槽相隔。海底地貌充分显示,中、日两国各处于自己的大陆架上,钓鱼岛则在中国的大陆架上,主权属于中国,无可争议。钓鱼岛海域断面地貌图洋底卧伏“巨海龙”大洋中脊在大洋底部,分布着一些巨大山脉,其规模和气势远远超越了陆地上的任何山系,像一条条巨龙卧伏在海底,地形陡峭,起伏急剧,形态十分壮观,宛如大洋的脊梁,故命名为“大洋中脊”,亦叫“中央海岭”。大洋中脊是一种全球性体系,全球大洋中脊总长达6.4万米,可绕地球一圈半;它的面积,相当于地球陆地的总面积;其基部水深约5000米,顶部水深约2500米,宽1000~2000千米。地壳最薄之处大洋中脊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其脊顶有一条或多条深陷的中央裂谷,将海洋中脊沿中轴分为两半或几部分。中央裂谷底部仅宽1000~2000米,厚度甚至不足100米,是地壳最薄的部分。壮观的大洋中脊地震频繁在地质构造上,大洋中脊属于巨型活动构造带,断裂十分发育,是大洋浅源地震集中活动带,地震和火山喷发频繁发生,常在海洋上掀起巨浪和引发海啸,造成海洋灾害。火山爆发,岩浆喷出水面,常在海洋上生成新的岛屿。在大西洋,有许多这类火山岛至今喷发不止,形成海洋奇观。第四章奇特的珊瑚世界绚烂多彩的海洋乐园小小海洋珊瑚虫,改变洋底作用大;美妙绝伦珊瑚礁,呼吁人类来呵护。深海长出的岛礁珊瑚岛在南中国海上,分布着我国的东沙、中沙、西沙和南沙四个美丽的群岛和无数的小礁,与我国沿海众多的海岛相比,它们有着十分不同的特征。1.它们从千百米深海冒出水面,一般不是孤立的小岛,而是以群岛的形式出现,形成奇特的礁脉,构成海洋奇观;2.它们地势低矮,一般只有几米高,多则几十米,岛上郁郁葱葱,树丛茂密,海鸟飞翔,生机勃勃;3.从空中鸟瞰,在绿色的小岛岸边镶嵌着一圈白浪,水色向外由浅而深,白色的礁盘在水下忽隐忽现,一直扩散到很远,使人有一种神奇的感觉,美妙无比。这些群岛似仙境中的出水芙蓉,也像撒落在蓝色海洋中的串串明珠。谁能相信,这些奇特的岛礁竟是一些微小的珊瑚虫建造的呢!中国是较早用文字记载珊瑚礁的国家,在公元225~230年间,三国时期东吴的《扶南传》中就有关于发现珊瑚礁的描述。造礁珊瑚珊瑚虫是一种生存于20℃以上温度环境中的海洋生物,虽然体长只有2~5毫米,但繁殖能力极强,以连续出芽的方式增殖,其扩张能力令人惊奇。珊瑚虫有一副坚硬的含钙骨骼,死珊瑚的骨骼石化后,成为珊瑚礁的基础。老一代死亡,新一代继续生长,死珊瑚的骨骼同其他生物残骸混合而成石灰岩地质,经过世世代代锲而不舍地努力,逐渐建筑起了珊瑚礁这样的海底奇观。所以,这类珊瑚虫也称“造礁珊瑚”。全世界珊瑚虫造礁的总面积达1000万~3000万平方千米,比我国整个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总面积还要大。珊瑚岛礁主要分布在西印度群岛海域、红海、墨西哥湾、印度洋西部和南太平洋,位于南北纬度30度之间的热带海区30~40米深的浅水区。当水深超过100米,造礁珊瑚便不能生存。所以,百米以下的珊瑚礁便是地壳下沉的结果。这些微小的虫子,集体奋力造礁的力量可大呢,不仅改变了海底世界,还“建造”了—些国家。如斐济共和国,由25个环礁组成;瑙鲁共和国,是建立在—个椭圆形环礁上的国家;马绍尔共和国,由29个环礁中的1190个珊瑚岛礁组成,其中的贾卢伊礁长80千米、宽20千米,面积达170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环礁。多姿异态珊瑚礁珊瑚礁形态各异,称呼也很多,一般依照其形态可称为台礁、塔礁、环礁、层状礁、点礁和马蹄礁等。19世纪30年代,著名的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乘“小猎犬”号船对珊瑚岛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著有《论珊瑚的扩展与构造》,他根据礁体与岸线的关系、形成的次序和形态,将珊瑚礁分为三类:岸礁、堡礁、环礁。形态奇异的珊瑚礁岸礁大陆边缘和岛屿周围形成的较小珊瑚礁。它靠岸近,礁盘低,平日淹没于海水中,只在低潮时少许顶部露出海面,通常珊瑚礁盘与海岸之间有一条浅水通道隔开。岸礁可以起到保护海岸作用,在我国海南省、台湾省和雷州半岛沿岸均有分布。堡礁离陆地较远,体积很大,通常与海岸平行,像一系列守卫着大陆的碉堡,故名堡礁。离海岸几十千米至200千米,露出海面部分较矮,最高可达3米。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4-01 海洋海沟怎么分辨 海洋海沟排名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